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贺瑶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委会妇联主席彭月红给往来游客讲了20多年钓源古村,仅仅几年前,这里还在经历中国乡村在城镇化浪潮下最具典型性的“空心化”危机:房顶漏雨、墙体开裂、人烟稀少。直到最近两年,彭月红的讲解稿中,和“钓源蝶变”有关的内容开始占据主导。
7月9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这个不少旅游博主口中的“惊艳的宝藏古村落”,见到了彭月红,和她口中那个有着2.6万余棵古樟树和50余种业态的古老村庄。
钓源村一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后裔和同宗聚集地,曾走出过9位进士、32位举人,被誉为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
一些来村子旅游的客人告诉彭月红,他们在村里睡得很安稳,每天都是被青蛙声和鸟叫声叫醒的,彭月红听了很高兴,“你说,我们这个村子是不是和别人的地方不一样?”
钓源村确实有些特别,从高处俯瞰,古村规划根据地势高低顺势而为,以八卦布局,疏密有致、移步换景,村内有150栋明清赣派建筑。一路走过去,看不到一条笔直的巷道,也没有一排笔直的房子。
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有古村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的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合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古村保护与发展之路。十里芳菲团队秉持对古建筑“修旧如故”“最小干预”原则,精细修复,分期打造。古民居、祠堂、牛栏、猪圈慢慢地被打造成了民宿、茶馆、咖啡店、香堂、非遗工坊这样的新业态,钓源记忆被留住了。
钓源村一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焕然一新的还有钓源人民的生活。1000多位村民成了收租人,村民们流转了土地,和当地政府以35元每平方米的价格,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村内成立村企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就这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古宅村民由此人均年增收4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加30万元以上。
彭月红说,除了租金,村民的收入是多方面的。村里设有农耕部、保安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十里芳菲文旅公司总经理孙志明做过统计,至少有40多位村民在这些部门当管家、保洁员或是物流安全员,拿工资。
“刚来村子,村民们都以为我们是来捞钱的,没人相信我们会帮村子规划20年的发展。”4年过去了,孙志明看到了变化,“村民们的眼里变得有光了,至少在这里他们是有幸福感的。”
村里的老人都希望儿孙可以在村里谋份差事。“村子里一些已经盈利的店铺,慢慢地也将实现村民自治,由村民承包经营。”孙志明说。
钓源村的变化也让陈武森感到惊讶,这名吉安庐陵米塑制作技艺、庐陵螺钿大漆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小时候常到钓源古村玩,陈武森印象中的钓源古村房屋破败,杂草丛生,年轻人也不多,两年前,他再次来到这里时还有些纳闷,“村子怎么突然变得好看了,还很有格调?”
陈武森教学生做米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陈武森觉得这里很有发展空间,他在村里成立手工艺术馆,教游客做非遗手工。陈武森的新媒体账号有几十万的粉丝,空闲的时候他会拍些村子的视频发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古村,了解庐陵文化。这里没有租金,而是和景区按照固定比例分成,陈武森认为这是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合作模式”。
和过去在大城市打拼不同,陈武森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叫“幸福感”的东西,“这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像,还是古村的样子,陈武森说,我们做手艺的人,希望工作能和生活、文化融在一起,“工作不是被关在一个大楼里,不停地写代码,在这里,偶尔去逛逛村子、钓钓鱼、摘摘荷花、挖挖藕、采采菜、听听评书,还有不同的非遗人入驻,这些都很难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