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经常有人问我,‘梦想盒子’这个街角驿站是复旦办的,还是街道办的?学生能来,居民能来吗?我告诉他们,都可以!这里是烟火气和书香气交融的地方,校区、社区、街区碰撞链接的地方。”
7月8日下午,大学路上的五角场创新创业中心座无虚席,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园区代表与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等共聚一堂,就“‘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何以无界”主题开展人人议事厅活动。
梦想无界:让怀揣梦想的人找到土壤
人人议事厅的嘉宾很多都是“老杨浦”,邦思迈谈判沟通研究院院长潘黎就是其中一位。“这些年,大学路关了不少老店,又开了很多新店,但烟火气始终不变,越来越旺。我的一位学生在这里开了一个店,生意非常好,他又把这家店复制到了其他地方。”
杨浦高校云集,是人才集聚、科创力量雄厚的创新策源高地,分布有10余所知名高校、18万名大学生。作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正形成一种校区、园区、社区无界交融的生态——企业如星群环绕学府,随时与大学实验室展开对话;大学则借企业集群之力,为学子铺就职场通途,助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从上海理工大学走出的胧爱信息科技董事长蒋公宝是一位老创业人。“上学时就种下了创业的种子,毕业后接触到杨浦的各项扶持政策,我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他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很多地方其实也有一些创业政策,但是大家不知道,杨浦有这个信息优势和创业氛围。”
“杨浦的土壤让年轻人敢于尝试新的事务,让我们的想法开了花。”薛阳说,当初他读书时所尝试做的公益项目,从最初的一个小花园发展到三个,再从 “梦想小园” 成长为 “梦想盒子”。这一创业项目正是校区社区融合的最佳见证。“当我把想法告诉居委书记,他振臂一呼,邻里齐力协助,最终让这个 ‘梦想盒子’成为链接各方资源的超级连接器。”
谈到“梦想盒子”,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恒也很有感触,“它为有梦想的年轻人、社区达人提供了平台,通过交流互动、融合共建,将“五区”(商区、园区、校区、社区、营区)的资源充分联动起来,助力社区建设,激发更多创新火花。”
“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融合生态的鲜活注脚,高校的智识、企业的资本、社区的温度,在无界生态中彼此成就,让每个怀揣梦想的人都能找到扎根的土壤。”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璟桉说。
人人议事厅现场
创新无界:深化科技创新共同体
“如果没有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我可能就不会走上创业这条路。”同济大学在读研究生程思睿分享道,在校创业期间,大学科技园为其团队提供了场地、资金、产业对接等全方位的支持,助力他们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程思睿的创业项目是一款服务于听障群体的自研手语大模型FingerDance,已能实现新闻媒体、政务、金融、医务、教育等全场景AI手语播报,目前,这款产品不仅从实验室引入市场,还成功出海,应用于新加坡的公共地铁系统。程思睿当场提出,若要拓展更大市场,需要更多听障人士来体验反馈,以不断优化升级产品品质。现场,“梦想盒子”主理人就接下了这个“需求”,“我们平台就有不少公益项目,可以为你们提供相关资源对接和分享。”
如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来自同济大学科研院的一位教授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大瓶颈是信息不对称。“科研人员担心技术被低估,创业者急需技术却难以获取,投资者需要项目投资有回报。两边信息不对称,缺少一个撮合的人,导致大量专利闲置,亟需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充当桥梁。”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培育的是土壤,但是创新的生态需要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多重主体共同打造。”市人大代表、上海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威认为,创新创业涉及商业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融资投资等诸多领域,是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共融共促的结果,“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让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在潘黎看来,科研成果转化,要打破的不是校园那道围墙,而是打破思维界限。一方面,区校共建创新平台,促进高校与政府资源流通。另一方面,需要培养更多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来匹配科研与市场需求。
“创新是杨浦的立区之本、金字招牌,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科经委相关负责人也来到现场,他表示,将发挥政策牵引作用,搭建平台、链接主体,让项目和资金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有效匹配,在服务科技创新、助力成果转化上出实招、见实效。
据悉,根据今年发布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杨浦将以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建设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创新创业城区,为更好构建“无界创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奠定制度基础。
原标题:《汇聚18万名大学生的杨浦,校区、园区、社区如何无界融合》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