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河奔涌、水脉纵横的中华大地上,水利工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硬体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随着水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如何破解水利工程长效运行难等问题亟待研究。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领域“软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为水利行业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痛点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甘肃省水投集团立足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功能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以榆安大型灌区建设项目为示范,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统筹部署“硬投资”和“软建设”,围绕水利项目的组织实施、水价机制、投融资模式、建后管护等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水利项目建设运营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全周期、可复制的“软建设”实施方案。
设计实施方案 建立协同高效推进格局
整装推进:树立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摒弃“碎片化”、“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按照整体谋划、整合内容、整装推进、整周期维护的原则,科学设计工程实施方案。坚持水源工程与田间工程、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发挥效益,通过统一规划、一体推进、协同联动,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实现水利工程高效建设和系统优化。
风控前移:在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即嵌入“风险地图”机制,聚焦技术路线、工程逾期、资金筹措、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等关键矛盾和风险点,提前识别、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至项目前期决策与规划阶段,改变以往项目“事后救火”的被动局面, 使最终形成的项目实施方案具备更强的风险韧性,有效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制度保障:制定《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明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的主体责任,建立建设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意度等纳入项目实施方案中,完善项目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强化执行,为打造质量可靠、效益显著的优质水利工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明确量价机制 增强项目运行核心动能
市场化定价: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政府定价模式,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承受能力、企业经营效益等多重因素,以准许收益率为基础,建立“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市场化供水定价机制,确保水利项目合理回报诉求。通过创新定价机制,重塑项目运行逻辑,增强项目自身造血功能,从源头上增强水利工程运行核心动能,使供水项目从公益负担转为可持续经营资产。
契约约束:锁定风险预期,建立新建工程水价前置协商机制,在项目立项阶段即协商签订合作协议、量价协议等,预先约定核心条款,有效化解未来潜在的合同履约风险。创新价格联动,明确基础水价及浮动规则,建立原水成本与终端水价联动调整机制,确保水价能够合理反映成本变动,增强水利项目的财务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创新投融资模式 集聚多元化资源保障
多元化组合拳:紧抓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机遇,充分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中央投资+省级配套+地方配套+银行贷款+社会资本+企业自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金融协同”的投融资新格局,通过打出多元化“组合拳”,为水利项目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资源融合:通过股权投资、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方式,加大与设计院、施工单位、中央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本方合作,充分发挥各方在项目规划、项目前期、工程建设、项目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推进参与水利工程开发,推动国有资本投资专业化、市场化转型。通过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强大合力。
优化运行机制 实现水利工程长治久安
划清责任线:与项目受益区政府提前对接,明确骨干工程、田间工程管护责任,划清管护范围,落实水费收缴制度和工程运维经费来源,厘清各方权责边界,有效解决“责任缺位”“经费缺位”等问题,确保工程“有人管、有钱养”,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智能监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智能化的水利工程运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监测体系、安全运行监管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的全天候、高精度监测,提升对水资源调度、安全管理的精准性,加强对设备故障、水质突变等风险的智能识别和超前预警,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状态透明化、安全管理精细化、风险防控前置化、调度决策智能化。
水利工程的长效稳健运行,不仅依靠钢筋水泥的物理强度,更深植于“软建设”所构筑的无形基石之上,只有软硬协同,才能实现水利工程的长久效益发挥。未来,甘肃省水投集团将继续坚持软硬兼施、协同发力,通过“软建设”不断淬炼水利工程管理的“硬实力”,加速形成水利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治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