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立足艺术学理论本科教育的深层变革,积极响应新时代对艺术人才培养的3大核心诉求——构建动态知识体系、强化知行合一转化、激发自主学习动力,通过系统重构知识、场景和主体三重关系,精心构建出以“智识引领—情境赋能—从游共生”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范式,针对艺术理论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解决方案。
自该模式实践以来,艺术人文学院先后获批“美术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学”学科博士点牵头建设单位、“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单位,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智识引导: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主动回应时代变革需求,重构艺术学学科升维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系统革新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推动知识迭代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课程建设方面,分类打造“基础理论—实践应用”课程群。其中,由《美术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播》等构成的课程群,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田野考察基地为依托,从理论出发,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深化思考、提出方案、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当代转化,3门课程均荣获重庆市一流课程。创新探索“本科模块化—硕士专题化—博士精深化”纵向课程链,本科阶段夯实艺术史论、文化遗产、艺术管理等专业基础,硕士阶段深化《艺术语言学》等学术素养,博士阶段聚焦《艺术科技前沿专题》等创新研究,形成阶梯式、系统化的艺术理论人才培养路径。
情境赋能:贯通实践虚实场景
深化认知情境。以“触摸经典”“五感档案”等多元化具身化教学方式为抓手,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入社会现场、深入文化现场与历史语境,将理论认知与具身感受相结合,从真实发现的问题出发,探索答案,创新经典作品的阐释范式。
建构媒介情境。将“数字素养”“视觉叙事”“创意提案”等融入课程模块,有机整合艺术理论专业知识与视觉、图像、材料、数字技术工具等多种媒介,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库。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引入真实行业项目开展实战化教学,强化学生跨媒介叙事与创新表达能力。
打造跨域情境。一方面,联动地方文化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挖掘巴渝传统艺术基因,将石刻造像等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依托四川美术学院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立足西部地域文化,放眼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交流与对话,带领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通过“丝绸之路艺术互鉴”“西南民族艺术”等课题,构建跨文化研究网络,促进跨地域、跨领域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创新融合。
从游共生: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构建“朋辈—师生—校企”学术共同体,激活“从游式”中国传统教育法,激发内生动力。纵向建立“本硕博贯通式学术沙龙”、横向打造“师生学术共同体”、外向拓展“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生产网络,推动知识资源的流动共享与创新增值。
创设学术平台。一是打造三级6项实践品牌,涵盖校级青年策展人生成计划、艺术拍卖师养成计划“艺拍即合”、全国“读图大赛”“青芒论坛”、国际“融汇的视野”工作坊、“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等,组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和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二是打造“精彩周”实践工作坊,如“行走的美术史工作坊”“艺术批评与策展工作坊”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依托四川美术学院“大艺术”学科生态,不断推进教学资源与行业前沿的动态配适、学术训练与社会场景的深度结合、能力培养与技术革命的系统协同,构建兼具学科深度与行业广度的艺术理论育人新范式。
展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将持续深化“智识·情境·从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培养体系,紧跟时代步伐推动知识迭代,丰富情境育人内涵,深化从游共生机制,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学院将以更前沿的理念、更务实的举措,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艺术理论人才,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发展注入新活力,在艺术教育领域绽放光彩。
(董虹霞 王天祥)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