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璐)昨天,朝阳区南磨房乡百子湾路1号楼的老街坊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日子。阔别整整一年,102户居民回到了这座历经精心改造、焕然一新的家——百子湾地区“最年长”的住宅楼。
“真好啊,一下儿就豁亮了!”“干净崭新得就像搬了新房!”“上下水管全换了,这上水真痛快!”刚拿到钥匙,心急的居民就迫不及待奔回熟悉又陌生的家。家住5单元的王桂英大妈,是1976年建楼时就入住的“元老”,摸着崭新的窗户,看着光洁的墙面,眼里满是欢喜。
百子湾路1号楼,曾是建工木材厂的职工宿舍。王桂英清晰地记得当年:“那时百子湾还是一片荒地,咱这楼可是实打实的‘1号’。”然而,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1号变老了:卫生间反水串味儿是常事,下水道堵得心烦;楼体没保温,冬冷夏热,取暖费电效果还不好……种种不便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打了折扣。
如何治理这栋老楼的“沉疴”?2024年,南磨房乡政府联合北京建工,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不同于以往“楼上楼下分开干、反复折腾”的老办法,这次改造采取了“整体周转、全面改造、一次升级”的办法,地上楼体加固翻新与地下管网整体更换同步实施、一体推进。
改造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陈年的上下水管、堵心的排烟道换了新,水流痛快了;严密的保温层让屋里告别了冬冷夏热。更让大伙儿舒心的是,居住环境也变了样:公共区域添了适老设施,贴心又安全;拆违腾出的空间变成了停车位、活动区、集中晾晒点;“蜘蛛网”电线入了地;崭新的社区文化墙讲述着老故事和新变化。
上一篇:不容忘却的“四川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