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张文祥 石河子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阿克陶肉牛科技小院
弹指一挥间,我从科技小院返校已经7个多月了。梦里,我时常回到那个小院,回到牧民家中,回到熟悉的牛棚……
2024年3月,我带着课题和行囊,跟着导师奔向距离石河子1600多公里之外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肉牛科技小院,成为那片土地上的一名兽医“新兵”。
初到阿克陶,陌生的环境和极度干燥的气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焦虑时,我想起了导师常说的那句话:“兽医的战场在牧场、在基层。”我想起,每当牧民家的牛羊生病时,牧民们看着我那焦急又带着期盼的眼神,那一刻,我终于平静了下来。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克服困难,努力适应当地生活环境,脚踏实地为牧民做些实事。
进入兵地共建的科技小院后,我和同学先是对当地牛场的常见疾病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与检测。这不仅是科研数据的收集,更是摸清牧民“痛点”的开端。我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阿克陶县阿克陶镇亚格恰克村及其周边的牧民家中,这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入户调查,更是与牧民建立良好关系、了解牧民需求的开始。
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牧民交流,我尝试将一些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将牛直肠检测转换为“给牛屁股治病”,这样一来,牧民们便明白了我的意思。慢慢地,我积累了不少为牛羊看病的诊疗经验,可为牧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了解这行的人都知道,养殖业预防重于治疗。为此,我手把手地指导牧民在牛免疫前先为牛做“体检”,教他们观察牛的精神状态和食欲情况,教他们如何为牛测量体温、检查呼吸等。我在牧民的牛棚里,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慢慢地,我从初来乍到时的“毛头小子”,变成了牧民信任的“小兽医”。
去年8月的一个清晨,牧民李建海急匆匆地叩响了科技小院的大门,他心急如焚地说:“我家的几只小羊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咬伤了脖子,快来帮我看看吧。”
匆忙穿好衣服,顾不上洗漱,我和同学便拿着急救包,跟着李建海一路小跑去了李家羊圈。进了羊圈经检查发现,有3只小羊受伤,其中两只伤得较轻的小羊,只是颈部表皮被咬伤,另一只受伤较重的小羊,颈部皮肤有大面积撕裂伤。
“先不管受伤重的这只羊了,实在不行,就放弃它吧,你们先帮我救受伤轻的这两只吧。”李建海说。
时间就是生命。我和同学迅速对受伤较轻的两只小羊的颈部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并做了消炎处理。忙完后,我看着被李建海预判为“死刑”的那只受重伤的小羊,心想,不管能不能救活,我都要试试。于是,我又给受伤较重的小羊清理了伤口并做了包扎。为了尽可能减少李建海的损失,我打算每天都来看看这只小羊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两只受伤较轻的小羊恢复得很好,而那只受伤较重的小羊病情逐渐恶化,伤口出现蛆虫感染。我坚持每天为它清洗伤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在半个月后出现了。
当看到受伤较重的这只小羊经过我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治疗后,又活蹦乱跳、恢复健康时,我深刻感悟到了科技小院存在的意义。
经过这次事件,牧民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以前,牧民们可能认为我只是个学生,就叫我一声“张老师”,如今他们真正把我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了。也是那一天,我对“只有深入基层,为百姓干实事,才能走进百姓心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科技小院的那段时间里,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这个兽医新兵茁壮成长了起来。返校后,再学习书本知识、做课题实验时,我的专业理解能力显著提升。我想,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基层”这个舞台担当主角,为农牧民提高收入贡献力量。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