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迭代,专业教材更新慢、教师实践经验断层等问题饱受诟病。如何让教育之水真正活起来?今年暑期,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机制卓越2211班课堂延伸至企业的工厂车间。在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的装配线上、在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测试区、在上海安奕极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设备前,28名学生以“准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驻企实习。本次驻企培养三大企业分属机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块,为实习生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实践场景。这不仅是上海电机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改革试点的关键探索,更是其以“驻企探路”撬动人才培养深层变革的战略落子。
课堂搬到问题诞生的地方
“以产业板块为桥,让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链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应用型人才成长注入‘源头活水’,这正是我们改革的核心要义。”机械学院院长刘军教授告诉文汇报记者,学院选择从根子上重塑逻辑,把课堂搬到问题诞生的地方。在学院规划中,这场人才培养改革需系统打通校企协同的“任督二脉”,从大一认知到高年级实战,让产业活水贯穿育人全程。为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咬合,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了深度协同育人机制,组建了由企业骨干工程师与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团队。双方基于教学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当季实际生产任务与技术攻关要点,联合开发了涵盖零部件设计方案优化、航空制造工艺、三维模型数字化等核心技能的模块化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匹配。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导师聚焦实战技能传授,校内导师则负责观察学生表现、收集企业反馈、协调解决难题,保障“车间课堂”的高质量运转。教学方案亦根据实际反馈动态优化,确保理论不悬空、实践有依归。“我见证了同学们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的蜕变。”校内导师的欧阳华兵感慨,在设计环节,学生们已能跳出纯理论框架,结合生产工艺调整方案细节,真切理解“设计图纸必须适配制造能力”的核心逻辑;在测量环节,学生们对“微米级误差影响飞行安全”有了具象认知;在装配环节,从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铆接顺序的流程把控,学生们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关联整机性能”的行业准则。“这些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淬炼出的技术素养,让学生不仅懂原理,更会解难题。”欧阳华兵说。合作企业同样对此模式高度认可。“我们非常欢迎同学们走进工厂车间”,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郭洪杰表示,“在与学校紧密沟通后,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了解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员工的标准鼓励他们在实际任务中动手、动脑。”看到同学们从初入企业的懵懂,到能独立寻求解决技术问题,她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带教方法,助力院校教学资源升级。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学校平台,推进加工工艺优化方面的研究和测试,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在上海新松,学生深度参与协作机器人应用调试项目,直面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上飞装备,航空零部件制造的严苛标准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大国工匠”的精度要求;在安奕极,智能化设备的设计与测试流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了实际产品的系统集成逻辑。“我的实习围绕FG塑壳断路器机构展开,涵盖操作原理研究、动作状态制作及图纸核对等工作。在核对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处2D图纸与3D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通过与技术部同事沟通,最终确认是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这一经历让学生章逸凡感慨,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诊断故障、优化流程、参与研发讨论,才能让书本上的动力学分析、材料特性、控制原理在机器的运转中变得鲜活而具体。
大一启动产业认知实习
改革的“活水”不仅在高年级涌动。文汇报记者了解到,机械学院从大一阶段,便从源头打破学生对产业的陌生感,启动认知实习改革。学院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及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领域,组织了403名大一新生分别前往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等18家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这次认知实习像一扇窗,让我初见航空制造与芯片产业的真实模样。C919的研发故事、芯片设备的精密运转,极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交流环节,企业专家建议我们学好专业课(尤其高数)、参与科创锻炼建模。这些产业图景,成为我前行的坐标,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智能智2412的何川在认知实习结束后说。
“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认知实习不是简单的‘换地方’,而是重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机械学院院长刘军教授强调,这种“产业初体验”并非走马观花,通过实地考察与自主研学,学生得以在专业学习初期触摸产业脉搏,为后续学习注入清晰坐标与内生动力。
原标题:课堂延伸到车间里,驻企实习如何打通产教融合“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