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研究》新书出版。
近日,由宁波大学副教授李广志撰写的学术著作《日本遣唐使研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全书共48万字,以“遣唐使”为切口还原了唐朝与日本交往的真实历史。书中既有世界史视域下的宏观考察,又有着眼于单个案例的微观解析,勾勒出唐日交往的立体场景。
“日本”国号究竟诞生于何时?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诗到底是在明州写的还是苏州写的?明州口岸在唐朝拥有何种地位?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李广志在日本大阪遣唐使出发地。受访者供图以宁波课题为契机展开遣唐使研究
隋唐时期,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大量传入日本。其间,以遣唐使为代表的日本朝贡使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
有数据统计,630年至894年,日本共筹划了20次使节入唐,其中16次成行。9世纪中叶以后,唐朝海商崛起,民间交流逐渐代替官方往来,中日交往进入新阶段。
国际上关于遣唐使的系统研究兴起于20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埋藏在地下的唐朝文物、大批墓志不断涌现,《祢军墓志》《井真成墓志》《杜嗣先墓志》《李训墓志》等都为研究唐代中日交往史提供了新材料。
曾引发争议的《李训墓志》拓片。
《日本遣唐使研究》一书便建立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利用文献学、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对中外史料进行鉴别梳理,更正误区,构建全面系统的遣唐使研究体系。
据了解,该书作者李广志开始相关研究,始自一个与宁波有关的课题。
2005年至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关之一,负责统筹日本国内的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文化和体育等事务)资助了一个项目,名为“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宁波为焦点的跨学科创生”。当时,李广志正在日本岩手大学留学,应邀参与该课题中一项子课题“东亚死与生的景观”,主要协助调查宁波地区的丧葬习俗,由此比较中日两国的生死观。
宁波与日本的交往始于唐朝,以此为契机,李广志开始了遣唐使研究,所申报的“日本遣唐使课题”于201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新书即在原课题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
书影。
该书一方面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遣唐使入华经过;一方面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代表性人物阿倍仲麻吕、鉴真,以及平安时期引入唐朝文化的先驱最澄、空海等,分别展开详细论述,包括考证他们与宁波的渊源。
明州留下不少遣唐使足印
唐朝,宁波称明州,系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从越州分出,独立设州。
据李广志考证,从越州通往日本的海上线路,早在659年第四次遣唐使出发时便已开通。据《伊吉博德书》记载,当年的日本使臣即由余姚经越州往返长安。
明州设立后,海上航线的功能越来越凸显。753年前后第十二次和804年第十八次遣唐使入华,都曾走明州航线。日本著名僧人最澄就是804年跟随遣唐使船只一起来到明州的。
最澄像。
唐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到达明州时,最澄患病,直到当年九月十二日,病才渐好,准备前往天台山求法。明州地方政府根据他的请求,为其出具“通关文牒”。这份牒文在日本保留至今,称《传教大师入唐牒》,又称《明州牒》,现藏比睿山延历寺,被奉为日本国宝。
现藏日本的《明州牒》。
次年四月初,最澄一行自台州返回明州,与其他成员会合后,确认离出发还有一段时间,又携弟子奔向越州请经,明州政府又给最澄签发了一份牒文,也叫《明州牒》。两份文牒,见证高僧心迹。
作为日本遣唐使的登陆和返航地之一,唐中后期,明州在中日交流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地理优势明显,在人员流动、贸易往来及文化输出方面,也发挥关键作用。
日本遣唐使路线示意。
书中,李广志考证了唐代明州商人张友信(一说张支信)往返于中日间的航海事迹。
这是一个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明州商人,关于他的史料,在日本正史《续日本后纪》《日本三代实录》中均有记载,《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头陀亲王入唐略记》等文献也有记述——
847年,张友信商船从明州望海镇出发,三日后抵达日本远值嘉岛那留浦;851年,张友信从日本发船归唐;861年,张友信在日期间,日本真如亲王命其造船,862年,其人驾船横跨东海自明州入境,入唐求法的真如亲王及弟子同船抵达;864年,张友信归国后未再返日……
“可见,张友信从847年至864年,至少在这17年间多次往返中日,活跃于历史舞台。张友信在847年的航行中,从明州望海镇至远值嘉岛那留浦,仅用三个日夜;862年载真如亲王入唐,又以‘四日三夜’的速度抵达,可以说,张友信开辟了中日航海史上快速航行的先河。”李广志说。
李广志在日本飞鸟宫遗址考察。受访者供图纠正过往研究之误
研究中,李广志也纠正了前辈的一些笔误。
例如,关于第十九次遣唐使,也就是日本承和五年(838)仁明朝最后一次抵唐的遣唐使的航线问题,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有一段表述,文曰“仁明朝到达明州的第一舶、第四舶……”此处的“明州”系“扬州”之误,原是作者笔误,却引起更多人误读、误引。李广志考证,这次遣唐使既没从明州上岸、也没从明州返航。
日本奈良复原的遣唐使船。
又如,以留学生身份入唐的诗僧阿倍仲麻吕,仕唐一生,终身未归。近年多有学人撰文称其753年归国途中遇难未死,返回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悼念诗,自己也挥毫回赠一首《望乡》诗。李广志发现,这首《望乡》诗,实属伪作。
日本《古今和歌集》(成书于905年)中有一首署名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诗,是以其之名留下的唯一一首日文诗歌,李广志也重新考证其创作地点,认为不在明州,而在苏州黄泗浦。
“文化的力量使其时空错位,乾坤挪移……但诗歌文本的传承却是真实的……可以认为至少在《古今和歌集》问世之初,与苏州相比,日本人更熟悉明州。随着这首诗歌的流传,日本与明州在地理上的关联也更加‘深入人心’。”李广志表示。
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创作的阿倍仲麻吕《明州望月》图。
李广志任教的宁波大学距离甬江仅有几百米,而甬江正是遣唐使入港和返回的内河通道。他在后记中写道:“多年来,笔者给研究生讲授一门中日文化交流史课程,从教室向外眺望就能看到甬江,如此场景,仿佛遣唐使从我们眼前经过。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知识乐趣,促使我津津乐道地研究下去,这也是本书付梓的动力之一。”
以翔实的史料和情感经验为基础,《日本遣唐使研究》不失为扎实的日本遣唐使研究新成果,对了解宁波与日本交往史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