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全球ESG趋势与中国ESG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国研智库全力推进研究执行。研究工作历时2年,目前已形成“1+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共计30余万字。本专栏精选主要内容连续进行发布。
ESG是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衡量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及其对环境、社会价值的影响,核心要义是企业要为企业及股东创造经济价值,还要统筹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企业治理及管理和金融投资的重要理念与工具。
第一,ESG标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际上已经推出多个ESG标准,主要标准通常包括基本框架和不同的主题标准及行业标准。如具有广泛影响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包含基础、一般披露、管理方法3个通用准则,以及经济议题披露、环境议题披露与社会议题披露和行业议题标准等系列标准。其他影响较大的披露框架及标准包括有:2010年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提出的全面描述气候变化影响的《气候变化披露框架》,2011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有成员国一致认可的《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2011年美国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提出基于会计语言同时反映可持续风险和机会与财务表现关系的SASB标准,G20发起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制定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标准(TCFD)等。
第二,ESG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在2023年6月发布首批可持续披露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IFRS S1要求主体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四个方面,披露其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风险和机遇的信息,反映风险和机遇对该主体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现金流、融资渠道或资本成本的影响,帮助报告使用者决策。IFSR S2准则要求主体披露关于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信息,核心内容与IFRS S1一致。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起组建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以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行业分类为基础,提供11个主行业、68个子行业的实施指南。许多国家和地区参考ISSB标准制定或者修改本国标准。
第三,ESG议题。目前国际上一些影响较大的标准,其基本议题特别是底层元议题大致相同,但由于设计指导思想及目的有所不同,具体框架结构及其集成汇总体系存在差异。《在乎者赢》报告参考GRI标准,提出了ESG支柱议题的15个基本议题。环境议题,包括气候变化、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排放、产品和服务延伸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改进及透明度和责任、环境技术创新机会;社会议题,包括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社区关系、公司人权和供应商及合同方、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公共关系、改进和透明度与责任;治理议题,包括董事会结构和责任、会计和信息披露、审计及独立性、高管薪酬、腐败和行贿管理等。
国研智库《全球ESG趋势与中国ESG发展研究》课题组
(整理/麻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