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市场监
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运用好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根铸魂 夯实战斗堡垒
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将服务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服务“三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南宁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制定定点帮扶联系制度,全局37个党(总)支部与帮扶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结下“帮扶亲”;积极开展“进乡村、送服务、促发展”活动,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惠农政策、实用技术等精准送达农户。该局机关工会开展“爱心采购”、发动爱心企业开展“温暖接力”,2024年筹集到消费帮扶资金10.39万元,爱心企业捐赠价值52.7万元的物资,把爱心和温暖送到乡村。
同时,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小个专’党支部+村党支部+农户”三维联动机制,推动机关党支部与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发展共谋,还探索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建立功能型党组织。
南宁市市场监管局选派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熟悉乡村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扎根一线,化身“致富领航员”,带领村民走出产业兴旺的致富路。在邕宁区那楼镇那头村,“邕宁好商量”基层农产品协商会聚焦“那头三宝”谋发展;在武鸣区罗波镇西边村,该局党员干部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马山县加方乡大陆村,全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形成了“三社一厂两园”的村级集体经济立体发展格局。
凝心聚力 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南宁市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南宁市商标品牌建设与发展,完善地理标志的培育、运用、促进和管理机制,让地理标志成为促进南宁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5月公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第十九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上,南宁市有“横县茉莉花茶”“武鸣沃柑”“横县茉莉花”3个地理标志品牌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入围品牌数量连续4年位居广西第一,品牌排名均有提升,其中“横县茉莉花茶”排第17名,继续领跑广西地理标志区域品牌。
地理标志在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南宁市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个,全市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达143家,促进“南宁产品”向“南宁品牌”转变,让“土特产”变为“金名片”。
一张张认证证书彰显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帮扶企业的成果,也成为企业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南宁市拥有各类质量认证证书1.52万余张,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证书57张,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湾区”认证、“圳品”评价等高端品质认证证书224张,助推“邕系”品牌“走出去”。
此外,南宁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征集南宁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累计下达《火龙果种植气象服务技术规范》等农业领域立项计划13项,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等11项南宁市地方标准,为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制“技术坐标”,让标准化生产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随着服务“三农”工作的深入开展,南宁市市场监管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一批具有南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乡村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涉农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激发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村食品、农资安全防线更加牢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奋进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将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本报记者杨玲
通讯员秦小凯马继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