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现在办宽带这么方便,姑娘还把资费写在纸上给我们念了三遍!”70多岁的老两口攥着感谢信走进吉林磐石移动营业厅时,营业员朱美超正在为另一位老人讲解手机套餐。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吉林移动以“不让一位老人掉队”的服务初心,在三尺柜台前筑起适老服务的温暖港湾,让“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化作老花镜下的资费清单、反复播放的操作视频,以及那句“大爷别急,我再讲一遍”的耐心承诺。
银发需求里的服务精度 把专业讲成“家常话”
当老两口扶着柜台询问宽带资费时,朱美超第一时间递上了防滑凳和老花镜。“很多老人看不清宣传单,我就把套餐内容写在A4纸上,字号放大到36号。”她拿出的“适老服务手册”里,不仅有打印清晰的资费表,还有手绘的路由器连接示意图。面对老人反复询问的“流量会不会跑太快”,她没有直接报出数字,而是比作“看一集电视剧用两杯水的流量”,这种生活化的类比让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更贴心的是朱美超的“三问”服务法:办业务前问清需求、办理中问懂了没、办完后问还有啥需要。当发现老人记不住复杂的套餐内容,她主动把关键信息录成语音备忘录,“大爷您点这个红色按钮就能听,比看字清楚。”从营业厅到老人家,吉林移动的适老服务不是标准化的流程,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我们多做一点,他们就少麻烦一点。”朱美超的话道出了移动人的服务哲学。
手写感谢信里的责任厚度 央企服务的民生答卷
“字写得不好,但心意是真的。”老人颤抖着递来的感谢信上,“耐心”“微笑”“不厌其烦”等词被反复圈画。这些朴素的表达背后,是吉林移动适老服务赢得的民心,更传递了“服务即传承”的社会温度。
当朱美超们用微笑驱散老人对数字技术的焦虑,当吉林移动将适老服务嵌入每个业务环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升级,更是央企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躬身实践。在那封字迹斑驳的感谢信里,在老人终于学会视频通话时的爽朗笑声中,吉林移动正用“不落下一个人”的担当,在数字化浪潮中为银发族撑起一片温暖晴空——这,就是“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最鲜活的表达和最温暖的力量。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