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25-2029年初中人数逐年增加,预计2029年迎入学高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7月5日,广州全市初一新生注册。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独家获悉,公办方面,全市公办初中狂增班额约350个;民办方面,全市33669人报名民办初中,160所民办初中(校区)提供37567个学位,规模止跌上扬。
广州小学入学人数在2023年达到27.2万人的“最高峰”,随着高峰逐年向后续年级传导,初中入学需求连涨。广州市教育局表示,2025-2029年,预计全市初中人数将逐年增加,可能在2029年迎来初中入学高峰,广州将科学统筹、灵活适配,探索建立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灵活应对学龄滚动造成的学位转承压力。
公办初中:班额“狂飙”,增加约350个班
2023年,广州小学入学人数27.2万人,较2022年多了约6万人,达到“最高峰”。随着高峰逐年向后续年级传导,2025年初一入学需求如何?
日前,广州11区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细则显示,各区公办初中计划招收的班级数较上一年全部增加:黄埔增67个班、白云增60个班、番禺增57个班、花都增44个班、天河增26个班、从化增21个班、海珠增14个班、荔湾增9个班、越秀增2个班,南沙和增城初一入读人数分别增加620人和1722人。统计分析,增加班额近350个,以每个班50人计算,全市公办初中扩增学位约1.75万个。
为应对入学需求,“十四五”以来,广州累计新增公办初中学位约10万个。
民办初中:学位增加,收缩趋势或“触底”
6月底,广州11区民办初中电脑摇号派位结束。数据显示,全市33669人报名民办初中,160所民办初中(校区)提供37567个学位,97所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需电脑摇号派位。37567个学位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按本区规定已录取的计划18988个,本区招生计划13287个,跨区招生计划5292个。
相比2024年,今年广州民办初中招生学校(校区)增加4个,学位数量增加2925个,报名人数大幅减少3459人。2024年,全市156所民办初中总招生计划34642个,填报志愿的人数为37128人。
2025年,广州11区民办初中学位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白云18所学校,提供8536个学位;番禺31所学校,提供6675个学位;花都19所学校,提供5011个学位;天河25所学校,提供4555个学位;增城25所学校,提供4337个学位;海珠7所学校,提供1860个学位;荔湾12所学校,提供1750个学位;黄埔9所学校,提供1655个学位;从化5所学校,提供1556个学位;南沙5所学校,提供962个学位;越秀4所学校,提供670个学位。
分析两年数据可知,全市仅增城和海珠两区,民办初中学位比上一年略少,其余9个区都是增加。这说明,在各区初中入学需求增加的压力下,民办初中成为公办初中的重要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施行“公民同招”“公参民脱钩”“缩减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占比”政策6年来,民办初中学位规模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学位数量2021年减少1659个,2022年“断崖式”减少10127个,2023年基本持平,2024年再减1620个,而今年是增加2925个。37567个学位的供给,和33669人的报名需求基本持平。由此可见,民办初中的规模收缩可能触底,未来几年随着初中学位紧缺,其规模可能还会小幅上扬。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初中入学需求大幅增加的情况,民办初中的报名人数却减少3459个,降幅近10%。这也说明经过6年的政策和市场“教育”,家长对民办初中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扭转了“名校办民校”时期对民办初中的追逐,民办初中“光环”不再。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中考名额分配是“上岸”普高的最大福利政策,而名额分配需要学生有在同一所初中的三年完整学籍。因此,选择民办初中更需要谨慎,确保学校不会中途关停导致孩子转学、无法参与名额分配。
长期应对:一贯制学校增加,探索学位“潮汐使用”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2025-2029年,预计全市初中人数将逐年增加,可能在2029年迎来初中入学高峰。一边是小学的入读需求逐渐减少,另一边是初中、高中近10年的学位紧缺压力,如何应对?
记者观察到,过去六七年,广州每年“上新”几十所中小学,其中相当比例是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其作用就会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学生人数变化时显现出来:一贯制学校内部,根据小学和中学人数,可滚动调配资源。
例如,2019年广州至少开办了34所新的中小学校,其中6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甚至还有十五年一贯制学校;2021年,广州新增的18所学校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初中、高中)3所、高中1所、小学1所,一贯制学校占比达72%。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将科学统筹、灵活适配,探索建立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灵活应对学龄滚动造成的学位转承压力。同时,持续加强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指导各区加大学位建设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挖潜扩容,因地制宜做好师资储备,构建适应常住人口变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