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在稻米储存、病虫害防治和智慧农业监控系统方面还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您给出些主意呗?”
“低温冷藏是保持大米新鲜度的关键,温度控制在5—15摄氏度之间,能最大限度锁住大米的香味和营养。”
“通过远程监控、激光补光、智能虫害识别等技术,可有效解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环境调控、病虫害预警等问题,我们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帮扶方案,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种植。”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杨明来一行,刚到位于梅河口市牛心顶镇野猪河村的金野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就被农户刘海龙拉着不停地问这问那。两位教授针对合作社的各种问题,耐心细致地给出了解决办法。
“去年合作社销售稻米超百万斤,今年计划扩大富硒米、蟹田米等特色品种种植规模。”刘海龙在得到专家的指导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与专家交流,我学到了科学的储粮技术和智慧农业管理方法,对增产增收充满信心。”
日前,应梅河口市当地农业技术需求,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联合省总工会、梅河新区党工委组织部(梅河口市委组织部)组织专家赴梅河口市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吉林农业大学组织种植、养殖、食用菌生产、植物保护、智慧农业、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的15位专家教授,分成8个小组分别深入到梅河口市域内的13个乡镇为22户企业及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生产指导。
在红梅镇隐贤村一片稻田边,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秋举用手试着水温、察看着水质条件。她抓起稻田里天然生长的小螺说:“小龙虾以稻田中的天然螺类为食,在这里养殖小龙虾不仅减少饲料投喂成本,还能提升肉质口感,但是农户要对除草剂使用和水质进行科学管理。”
王秋举表示,梅河口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通过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既能提升大米的生态品质,又能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产出,未来她将带领团队进一步推广稻虾、稻蟹共作技术,为擦亮“梅河大米”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水道镇水道村,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陈长卿,来到晟地合创中药材种植基地,仔细察看中药材的长势,对公司负责人庞代有在种植中草药过程中遇到的病害问题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意见。
每到一处,专家们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并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大家的提问一一解答,让种植户、养殖户和经营业主们受益匪浅。
“此次技术服务活动,不仅为梅河口市农业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尹洪多表示,学校将组织更多类似活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王丹 实习生 夏一丹
原标题:精准帮扶到田间——吉林农大专家团开展科技助农服务小记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