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毛琼琴
当夏日的骄阳恣意地添柴加火,把大地烤得热浪滚滚时,我的心里就像脱壳而出的蝉长出羽翼,扑棱扑棱地想飞到一个有青山,有绿水,有古树的地方。
广西阳朔遇龙河是个好去处。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的一条支流。有人说,如果把漓江比作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就是小家碧玉。河两岸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
这次,我选择沿河徒步,用脚步丈量这块避暑胜地。和友人开车从高田下高速,经过独特的月亮山,到达景色优美的十里画廊。稍做休整后,我们走到工农桥上,这里是我们此次徒步的起点。
目之所及,皆是山。山多且美,热热闹闹的,冒着山尖尖,像是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围在一起,好奇地探着脑袋迎接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遇龙河水从遥远的群山之间一程一程地蜿蜒而来,不染尘埃,好似春日里种子的芽长出了叶,清凌凌的。山如画,水如诗,刚刚启程徒步,就停下来不停地拍照。与山水同框,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下了桥,进入步道,进入了一段满眼是绿的境地。水边绿竹成林,修长的竹在风里左右摇摆,竹叶似某种乐器,在风里奏出“沙沙”的音乐。炎炎夏日,没有谁能拒绝这样一片绿吧。任凭烈日灼灼,也会被层层叠叠的绿叶剪碎,变成一地的清凉。清风徐徐,本是静止的山地此时光影摇摇,像有水在流动,这让我想到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句诗“绿影一堆漂不去”,用在这里十分应景。置身绿景中,人能忘记忧虑,满心欢喜。
沿途有码头,我们走过水厄底码头,来到网红秋千打卡地。水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挂着两架秋千,游人已排成长龙,等着以秋千做道具,以山、水、树做背景,拍出一张张美美的相片。游人众多,我没有拍成自己荡秋千的样子,只是远远地把这棵榕树拍进自己手机的取景框里。我很喜欢这处景点,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树下荡秋千的情景。那时嘴里含着一颗薄荷糖,或者一根菠萝味的雪糕,和同伴比赛,看谁的秋千荡得最高。夏日总是如此漫长,适合年少的孩子幻想,适合长大的成人怀念。不管什么年纪,在夏日拥有秋千和风,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骥马码头附近有成片稻田,夏日的稻穗变得饱满,阳光正耐心地把它们一寸寸地烘焙至金黄。有风来,稻田起了浪,一道道起起伏伏。突然,几只白色的水鸟从远处的田间飞起,“簌簌”地扇动它们的大翅膀。蜻蜓掠过,停在池塘的荷叶上。蛙声,蝉鸣不绝于耳,偶尔从田埂上走过一两个戴草帽的农民,他们的家大概就在不远处的房子里。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一名老者在写生。画里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农田屋舍,还有一名老妇人撑着一张荷叶当伞。老者见我们驻足观望他的画,主动打开话匣子,告诉我们画里的人是他的老伴。老妇人循声走来,满头银发却精神抖擞。我和友人相视一笑:好远足,近山水,才是人间烟火里的诗与远方。
再往前走,就走进了山水深处。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相融,像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让人感到可亲,喜悦。经过几公里的跋涉,我们走到了朝阳坝,一个S形的网红水坝。水坝上有不少游客,在拍照、嬉水。我和友人迫不及待地走到坝上,走进水中。清凉凉的河水滑过脚踝,凉意随着皮肤往身体蔓延,直达胸腔,好像喝了一碗冰镇绿豆沙。
我们踩着水看艄公撑着竹筏穿坝而过。河水被冲刷成白浪,漫上竹筏,打湿游客的脚。艄公一竿一竿地撑,撑的是他的生活,他的希望,他与山水为伴的年年月月。
山长水阔,还可以继续往里走。我们到了本次徒步的终点,双流义渡亭。这里青山无尽,层峦叠嶂,仿佛走进了山的怀里,被它团团围住。在已走过的工农桥上看山,是远望。在这里,是近观。宋朝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里写着,“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传神地描述了山之四季的景象。夏山苍翠,说的是山的色泽。近处看山,能见树的大致轮廓。枝叶葳蕤,苍青色簇拥着苍青色,叠成了浓郁的墨绿,化也化不开。如果是雨后来到这里,云生山石间,雾气缭绕,又是另一番盛景。
我们不愿返程,在此四处走走逛逛。在此搭建的人文景观也是观赏的亮点,最让我们惊喜的是遇见了氢气球,红白相间的球体停在绿草如茵的土地上,色彩的碰撞像是一幅斑斓的画,这又是另一种视觉的享受。
遇龙河的山水风光远远不止我写下的这些,四季流转,一季有一季的风景,一山有一山的性情。我还会来第二次,第三次,很多次。
寄情于山水,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出发,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