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虫识别:
形态特征:幼虫体长约15-20mm,体色黄褐或灰褐色,背部有深色纵纹,各节有黑褐色毛瘤。受惊时卷曲呈“C”形假死。
二、幼虫高发期:
第一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危害小麦、早播玉米)。第二代:7月中下旬(夏玉米苗期,危害最严重)。第三代:8月下旬至9月(部分危害晚播玉米或水稻)。
三、田间调查:
幼虫昼伏夜出,喜潮湿环境,常藏匿在作物根际或土壤缝隙中。6-7月高温多雨天气易导致虫害爆发。调查方法:随机挖查田间幼苗根部周围0-5cm土层,观察幼虫或蛀痕。每公顷选5-10个点,每点查20株,记录虫口密度。当前,正处于夏玉米播种出苗期,小麦收获后田间麦秸麦糠较多,田间环境有利于二点委夜蛾聚集为害。小雨或者雷阵雨天气,气温24-32℃,气象条件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
四、危害症状:
夏玉米苗期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啃食玉米、小麦等作物幼苗的茎基部或根系,导致植株倒伏、枯死。田间可见叶片被咬成缺刻或植株突然萎蔫。
五、防治措施:
1.机械灭茬及清垄:将麦秸和麦茬残体粉碎、压实;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麦糠等覆盖物,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2.化学防治:(1)撒毒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100ml水拌入25kg细土中,混匀撒入玉米行内,注意不要撒到玉米植株上;(2)药剂防治: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单剂或复配制剂兑水直接喷淋植株根茎部,要避免单独使用菊酯类农药,要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科学安全用药。
(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镇人民政府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岳晓丽)
上一篇:根据成语猜年龄
下一篇:河北涉县:农文旅深度融合绘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