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民谣记录抗战烽火往事
探访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感受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
盛夏时节,三山环绕的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绿树成荫,红瓦黄墙,建筑上的红色五角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翠绿的群山之中迎风招展。
基地内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似一位沉稳老者,庄严肃穆,时刻准备着向来访者传递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与力量,展厅里的翔实史料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鲜活重现。
“放下锄头拿起枪,一步一步上战场。扛起枪来不挂家,一心杀敌救中华。”“杨家将,杨家将,抗日斗匪有胆量。”……展厅记录了很多当时的民谣,字里行间流露出杨家山里人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
“小油灯”点燃信仰火种
“酷暑田里喜苗壮,秋来多收三五斗。纳租还债余几何?官匪洗劫全带走!”1938年,胶东大地铁蹄肆虐,日军分三路侵占杨家山里周边地区。
杨家山里由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组成,位于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三座山峰中间的丘陵谷地。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杨家山里成为胶东与滨海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
“杨家将,杨家将,抗日斗匪有胆量。有钱你出钱,有力我出力,自卫保家咱豁上。流了血,掉了头,杨家后代泪不流。齐起心,拉起手,拼上性命驱敌寇。”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墙上,记录了这样一首鼓舞士气的民谣。86岁老党员杨连明告诉记者,听老一辈讲,那时杨家山里的“杨家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
去年,展厅还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杨凌波之子杨昊。杨凌波是首任胶县特区委书记,杨家山里第一位中共党员,守卫家园的“杨家将”之一。
杨凌波1919年出生在杨家山里东南崖村,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胶县七区委宣传委员、胶县特区委书记、珠山县县长等。1939年6月,19岁的杨凌波成为杨家山里首位党员,在此播撒革命火种。1939年9月,在杨凌波主持下东南崖村党支部成立,这是杨家山里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胶县工委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我就是敌占区里的一盏小油灯。”杨凌波这样形容自己。在党组织遭破坏后,他孤身奔袭二百里赴日照寻找党组织,归乡后重建六村党支部。1941年春夏之交,中共胶县特区委成立,杨凌波任书记,自此,杨家山里又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县级组织。
杨凌波旧居里,一株百年石榴树见证了他的赤诚——任期内发展200余名党员,铺设4条地下交通线。“要将这份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杨昊说。
誓死保卫的家园变成新时代的“世外桃源”
抗战初期,由于日伪顽的层层封锁,加之杨家山里及周边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间的人员、物资、情报、武器等无法通过杨家山里直接传递,需要绕道渤海区、鲁中区,历经20多天才能到达。为打通两大战略区的联系,充分发挥胶东区的战略优势,党组织以杨家山里为枢纽建立了连接滨海、胶东区的4条交通线。
“一根高粱桯,情报塞其中。冒死渡沭河,任务必完成。心中有信念,即死又何妨?希滋打头阵,确是真英雄。”展厅记录的这首民谣,是杨家山里流传的杨希滋送情报的故事。东南崖村杨希滋不分昼夜奔波,冒死渡过沭河,把情报从杨家山里安全送到二百多里外的地委。
抗战期间,通过杨家山里秘密往来的情报、指示从未发生过失误,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转送武器和经费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杨家山里6个村400多户村民就有200多人参加革命,40多人英勇牺牲。
今天的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风景如画。如今,在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市民游客穿梭畅游于青山绿水与各类特色景点项目之间,在百年村落的“一步一景、一村一韵”间拥抱“原山原水原生态”。当年抗战老兵誓死保卫的家园,如今变成新时代的“世外桃源”;当年革命烈士用生命守住的家乡,如今成了子孙们的“金山银山”。自2025年春节以来,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已累计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文旅消费达6200万元。
杨连明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可以在村里的食堂用1块钱打上一份“一荤一素一汤”的午餐。“不能忘了他们,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30万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传承红色精神,让信仰的力量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参观者们在展厅的留言本中这样写道。从血色堡垒到乡村振兴高地,杨家山里正以新时代的丰饶,续写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黄光丽)
青岛日报2025年7月8日1版责任编辑:程雪涵
上一篇:辽宁加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下一篇: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