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在南开大学,有这样一支扎根津沽大地的教师团队,他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带领年轻学子深耕智能世界:让灵动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精准起舞”,用医疗辅助设备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以智慧农业技术解决种猪“卡脖子”问题……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南开大学智能科技教师团队将实验室的“冷”科技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暖”动力,融入天津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进程。
扎根津沽大地
打造智能科技“国家队”
源自1988年国家首批“863”计划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这支由南开大学教授方勇纯领衔的27人团队,锚定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再注入体细胞核……在几十秒内,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整个过程都由微纳操作机器人自动完成。这项由赵新教授团队开发的“活体细胞精准操作机器人”获天津市技术发明金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其衍生项目“猪源动力”斩获“互联网+”大赛金奖,推动克隆技术在畜牧育种领域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身科研攻关与创新实践。韩建达教授领衔研发的“核磁兼容脑神经手术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推进并与多家医院合作,为天津智慧医疗产业提供硬核支撑。
近两年,团队共获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等6项省部级科技奖,磁控靶向施药胶囊机器人等成果亮相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特种机器人参加全球高校成果转化展。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天津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是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如何让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应用场”?团队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从1到n”的转化。
广泛应用于机械施工、港口装卸等领域的传统起重机依赖人工作业,常面临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等难题。“如果给起重机装上‘智慧大脑’,就能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的转型。”方勇纯教授牵头研发的高精度吊运控制系统,在徐州产业“揭榜挂帅”项目中顺利落地,有效提升了重型装备制造效率。
面向生命健康,团队勇担当、走在前,赵新、孙明竹教授团队与天津市眼科医院合作的青少年近视预测模型,将人工智能算法转化为临床工具。代煜教授团队历经多年攻关,研发的智能医疗机器人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团队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中瑞智能辅助技术研讨会,引入瑞士CYBATHLON赛事理念,推动天津成为无障碍科技研发高地。2024年,团队深度参与在天津举办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策划,强化城市科技影响力。
矢志育才报国
构建智能时代人才“蓄水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团队坚持以“智能+”教育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04年,团队牵头创建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已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团队教师教授的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数字教材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近两年,团队指导学生斩获56项国家级竞赛奖项,在“微纳传感技术”“空中智能博弈”等赛事获得一等奖,所培养的人才对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需求,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
团队建设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基地,正面向全国中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方勇纯教授新媒体科普讲座覆盖30万人次,为天津培育未来科技生力军。
站在新起点,团队正以更高站位服务“国之大者”:赵新教授领衔研发“细胞机器人”并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支撑种业安全;韩建达教授担任工信部“十五五”特种机器人规划组长,谋划国家产业布局;刘景泰教授参与天津智能科技智库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智能科技既顶天立地,又铺路搭桥。”团队负责人方勇纯教授的话语铿锵有力。这支传承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赤子情怀的团队,正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航程中,持续书写着南开人的时代担当。
通讯员 高雨桐 周璐
上一篇:国际油价7日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