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40年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现在依然为人津津乐道,人物的表情、经典的对白,都能清晰地回想起来。1985年播出,由张孟良同名小说改编,天津电视台拍摄的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血溅津门》,相信和我同龄以及比我年长者一定都会记忆犹新。
当年,我与伙伴们散学归来,背着书包,或勾肩搭背,或互相追逐,一路奔跑,兴奋之中不由自主地开口即唱——“海河掀巨浪,怒火燃胸膛,津门儿女驰骋在疆场上,神出鬼没,机智顽强,深入敌穴打豺狼……”我们很快便进入角色、进入情绪,几乎达到忘我之境,以至余音在知天命之年还如在耳畔。后来才知道,那首经典主题曲的名字是《我们是敌后抗日的武装》。
那一年,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一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还都健在。那时中日围棋擂台赛激战正酣,民族自信心空前增长,崭新的历史也在前进之中。那也是电视剧的黄金时代,电视的视觉效果比小说的原始文字更具推广效应,可以扩大普及程度。
这部小说原著一度也曾“洛阳纸贵”,它于1981年10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版一印就达到十七万册,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如一颗“文化炸弹”震动了津门。我还存有198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六本连环画,虽然多年不曾翻看,但是印象犹深,每一集的名字还依稀记得,又经查核,它们是《声东击西》《大闹天津卫》《威震敌胆》《夜探敌情》《智劫粮台》《巧炸敌仓库》。重新翻检,每一集的封面和名字都似曾相识,如久别重逢一般。这些连环画虽是静态画面,但是每一集的题目都含有一个动词,因而动感充沛,想想就觉得惊心动魄。其实我至今也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原著,但因对电视剧和连环画很熟悉,故而那些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早已活了。王堃饰演的郝明,路希饰演的袁文会,金书贵饰演的郭运起……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曾深入人心。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的内容充满天津元素,是天津地域抗战相关作品的代表之作。尤其电视剧的表现更可谓是津味十足,天津人、天津事、天津话,浓浓的乡情,满满的斗志!在民族情绪提振之余,也让天津的老少爷儿们为此自豪自傲。
《血溅津门》原名《津郊武工队》,其创作的初衷是表现天津城市外围的抗战故事,其写作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后来逐步加入天津城区斗争内容,这也使得作品反而更为丰富精彩。张孟良在后记中提到,这部书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在冀中八分区和天津市内工作过的老同志们的极大鼓励,特别是佟泽民、冯景泉等同志,提供了不少原始材料。冯景泉是河北省大城县人,因排行在三故又名冯三,他是郝明的人物原型。冯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抗日史料中也多有记载,但相对比较零散。他是津郊抗日武装中闻名遐迩的津南支队的一员,正如电视剧主题歌所唱的, “神出鬼没,机智顽强”,给予他英雄的化身、形成完整故事、发展成为文学作品的,还是拜《血溅津门》所赐。
而作家张孟良也出身于抗日游击队,他1942年参军,后来又长期在军队工作,军旅生涯锻造了这位作家,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后来又创作了《血溅津门》的续集《沽城荡寇》和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洼淀烽烟》,一看便知都与天津抗战有关。其实这位作家早已成名,他在19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儿女风尘记》发行100多万册,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成为朱德委员长向全国推荐的十二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也是我了解张孟良的初始,我最早是从电台广播中听到的,由此知道了一个叫“小马”的苦难少年,知道了他在家破人亡之后又被送到救济院、最终逃出魔窟投奔八路军抗日队伍的故事。这部小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最早读过的小说之一。张孟良在1964年还曾出版过一部名为《三辈儿》的小说,也是写在抗战时期,写被压迫的长工与地主恶霸斗争、最终参加八路军的故事。这些小说应该有他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其作品中最为主要的元素就是抗日与天津。
我虽知道张孟良是静海人,但是听说他在廊坊离休,虽也曾萌生过拜访的念头,并和与他相识的文友提及,但终究没有付诸行动,因而缘悭一面。我后来才得知,他长年居住在运河之畔的老家义渡口村,勤勉写作于此,晚年亦居于此。很遗憾,我错过了和一位从战火中走出并为天津的抗日文学作出独特贡献的老作家倾诉衷肠的机会。
上一篇:中国铁建全资子公司新增一项62000.00万元的招标项目
下一篇:国际油价7日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