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曾是人居环境堪忧、干群关系紧张、负债近百万的“软弱涣散村”,如今,经过时间淬炼、文明洗礼,从籍籍无名的农耕小村,蜕变为熠熠生辉的“全国文明村镇”。
这一路走来,有党建引领的坚守、产业探索的跌宕、邻里守望的温情,更有文明乡风浸润下的集体成长。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故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后边外村的“文明进阶史”。
党建引领 建设作风过硬战斗堡垒
四年前,在辽中区茨榆坨街道,说起后边外村,那可是尽人皆知的人居环境堪忧、干群关系紧张、负债近百万的软弱涣散村。2019年12月,在茨榆坨街道和后边外村的推举下,张家辉当选为后边外村党支部副书记并主持工作。“咱不能老过这两眼一抹黑的苦日子,我必须带着乡亲们走出来,让全村老百姓都过上吃喝不愁、有乐有盼的幸福生活!”面对家乡的困局,张家辉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上任伊始,他将建强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以“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创新开展“党建+微课堂”活动,组织党员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通过“书记讲党课、党员谈心得”的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他提出将参与志愿服务、带头发展产业、联系服务群众等内容纳入党员评比,激发党员队伍内生动力。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党员主动认领“责任区”,组建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党员先锋队,解决群众眼前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党支部成为凝聚民心、推动发展的“红色堡垒”,使社区党员的宗旨意识显著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为社区发展筑牢坚实组织基础。
产业转变 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当时,后边外村的土地是一本厚厚的历史遗留糊涂账,问题千人千样。为了尽快解决遗留问题,张家辉全年无休息日地忘我工作。面对村内大部分农户土地零散、具体位置难辨的难题,他以大地块为单位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不仅使村民的土地能够顺利确权发证,村委会的机动地也都找到了,村集体的资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到2020年底,后边外村还清了所有外债。
“想要持续发展,村里必须得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张家辉说。2021年,后边外村引进蟹田养殖项目200亩;2022年,创办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看到蟹田养殖比单纯水稻种植更赚钱,群众决定跟着村里干,稻田养蟹面积扩大到1200亩,项目年产值近380万元。2023年,全村增加稻田养鸭100亩,大力打造休闲农业,四季瓜果、处处风景很快转变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
温饱问题解决了,物质条件好了,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了村“两委”的新目标。2021年,村里修建了美丽乡村公路、整修了排水边沟,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全覆盖。2022年,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美丽示范街”,在村委会新增养老日间照料站和儿童服务站,还将闲置空地升级改造为村民休闲文化广场,满足村民对宜居宜业的要求。
数字网络 开启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崛起,乡村“人、货、景”被高度聚焦。茨榆坨街道乘势而上,率先在后边外村铺开了数字网络,开启了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2023年11月,后边外村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聘请专业人员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使其成为企业微信的管理员,运用智能手段为全村百姓服务。同时购置了与数字乡村配套的数字化一体机,让全村百姓畅享“数字网络”。数字财务、数字政务、数字治理、数字农业、智慧管家、人员管理……无论人在哪里,只要动动手指,村里引进了什么项目,开展了什么活动,花了多少钱,都能让百姓心知肚明。如果百姓需要法律、交通、急救、天气、火警、心理咨询、婚姻调解等方面的帮助,在这里也都可以一一得到回应。小程序内设奖励机制,村民通过参与乡村建设积分兑换奖品,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打造“智慧党建”和“后边外一家人”两个网络平台亮点,是后边外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身为村干部的网络管理员,通过有针对性的网上宣传,不断强化党组织创办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以党员为示范,带动广大农户入股合作社,把本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商平台使全村的农副产品在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风光秀美的乡村景色和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被看见、被关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25年,后边外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
上一篇:“牧”星“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