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刘主任,我爸最近恢复得特别好,是你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前不久,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刘红丹接到一通饱含感激的电话,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面对体重近300斤、命悬一线的呼吸衰竭患者,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医疗团队用专业与担当,为生命筑起了坚固防线。
7月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生死竞速
37%血氧下的紧急救援
时间回溯到3月26日中午,一阵急促的120警报声划破午间的宁静。65岁的刘先生,因“意识障碍2天,指脉氧进行性下降30分钟”被紧急送往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急诊医学科。刘先生入院前3天已出现意识模糊、流涎等症状,虽在其他市属医院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但病情却持续恶化,2天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面对这位体重近300斤、指脉氧仅37%、意识模糊的重症患者,急诊医学科医生金家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诊断为呼吸衰竭,并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进行大抢救。
分秒必争
心脏骤停后的生命重启
在抢救室内,金家昶和护理人员争分夺秒地为刘先生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然而,就在这时,患者的心脏突然骤停,出现了室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医护人员沉着冷静,迅速给予电除颤、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经过抢救,刘先生终于恢复了自主循环,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随后,金家昶根据刘先生的既往病史及当时病情立即收入急诊病房。急诊病房主治医生王瑾充分评估病情后,在急诊医学科重症团队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刘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
持续护航
从急救室到家庭的康复接力
入院第5天,刘先生的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刘红丹考虑后觉得可以尽早撤机,予呼吸功能锻炼。4月1日,经过自主呼吸试验后,成功拔除气管插管,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先生逐渐恢复了自主排尿、经口进食等生理功能。经过一系列努力,刘先生的症状好转,终于能够停用无创呼吸机,自主呼吸。
考虑到刘先生实际情况,刘红丹建议其自备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通气功能。4月14日,在停用医院的呼吸机后,刘先生家属自备的家用无创呼吸机试用监测满意。4月15日,刘先生携带家用无创呼吸机出院回家,继续接受家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鼻导管交替使用治疗。
从入院时指脉氧仅37%的危急状态,到最终带着家用无创呼吸机平稳出院,刘先生救治和康复之路见证着医疗团队的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在急诊医学科,每一次争分夺秒抢救、每一项精心制定的治疗方案,都是对‘生命至上’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这份坚守,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刘红丹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