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公平和优质的照护经济:全球挑战与中国经验
创始人
2025-07-08 05:07:04
0

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近日,“迈向更公平和优质的照护经济:全球挑战与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老龄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共分为三个主旨报告和老龄化时代的老年照护、低生育背景下的儿童抚育、风险社会的疾病照护、照护体制与社会平等四个分论坛。此次研讨会为应对我国当下人口转型背景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借鉴。

  ■ 肖索未

  近日,“迈向更公平和优质的照护经济:全球挑战与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肖索未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副主编宓瑞新共同策划发起,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联合主办。会议共分为3个主旨报告和4个分论坛,吸引了来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老龄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屈智勇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照护经济是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走向。召开此次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妇女研究论丛》执行主编张永英指出,照护问题在政策和学术方面还有诸多需要突破的空间,期待通过深入研讨,融合国际经验和中国传统与实践,推动照护研究的本土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建设,助力政策制度变革。

  人口社会转型与照护体系建设

  在主旨报告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阿莉·霍克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发表了题为“照护体系与情感劳动”的报告。她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照护模式:“传统”模式,即照护主要发生在私人家庭中,由女性承担,且往往被贬值;“冷漠现代”模式,以机构化或市场化为主,主要遵循效率原则,但未能真正认可和尊重照护工作者的付出;“温情现代”模式,公共安排与私人照顾相结合,能够兼顾照护双方的需求,使照护中高度倚赖的情感劳动充满意义和乐趣。霍克希尔德教授认为,建构温情现代模式应当成为当今世界建构照护体系的方向,并讨论了一系列有助于实现这种模式的社会条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的生/活——家文化、性别气质与公共政策”的主旨报告。她关注在市场化背景下,普通人家或低收入家庭所面临的照料困境及解决之道,探讨家庭成员间的照顾实践与信仰以及家庭照护伦理的变与不变,指出公共政策的底层逻辑应以普通人“过日子”的日常生活为参照。

  针对全球和我国老龄化的整体趋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所胡湛教授进行了题为“老死之间——反思老龄社会的照护”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老年人最迫切和最常用的并非以诊断、治疗和手术为主的医疗服务,而是以非治疗性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为主的长期照护服务,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揭示了照护经济的重要性。

  老龄化时代的老年照护

  分论坛一聚焦于“老龄化时代的老年照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指出,未来30年中国社会在老年照料方面将面临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家庭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缩减三重挑战。从事老年照料的劳动力以中老年女性为主,性别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在S县的田野调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肖瑛教授比较了养老公寓、专业化养老机构和乡村敬老院三类养老机构,强调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制度设计及服务内容,与老人“家”观念的契合度,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吴心越老师通过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调研,剖析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的制度矛盾、护理员如何以道德能动性填补制度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涂炯教授以“死亡工作”——亲身参与临终照护和遗体料理为切入点,揭示医院护工通过情景化协商打破“死亡禁忌”的过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吴小英研究员围绕反思专业化服务、家与安全感的建构、照护劳动的地域与阶层转移、护理员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谈。

  低生育背景下的儿童抚育

  分论坛二围绕“低生育背景下的儿童抚育”展开讨论。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吴帆教授依托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融合性别角色与代际团结理论,剖析婴幼儿照料性别分工对再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家庭照料责任再分配提供实证支撑。东南大学张晶副教授以照护过敏婴幼儿为例,探究数字技术对家庭照护的影响,分析母亲如何在数字技术平台获取和生产照护知识,以及这对母职身份、家庭与医患关系的重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施芸卿副研究员关注“社区共育”现象,指出其建构过程是国家与社会寻求共赢的积极尝试。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王欧副教授通过在中部城市远郊乡镇的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以子女读书为纽带,发展出女工返乡陪读的家庭新模式,乡镇成为家庭再生产核心,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家庭关系割裂等问题。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李洁教授在对谈中,围绕工业化、现代性背景下育儿私人化的焦虑、再生产劳动与工业化标准之间的张力、城乡育儿的“中产化”趋势以及育儿从私人领域迈向公共领域的路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风险社会的疾病照护

  分论坛三侧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疾病照护”问题。基于对不同家庭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姚泽麟教授探讨在多子女癌症患者的家庭中女儿参与疾病照护的情况,指出女儿参与不仅是践行孝道,更受兄弟姐妹间财产权利与照护义务权衡的影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李荣荣副研究员借鉴“道德试验室”的概念,探究医生沟通技艺与伦理实践,阐释其如何凭借实践智慧平衡患者需求与职业伦理。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春艳老师基于对白血病友及家庭聚居和互助的社群的田野调查,挖掘疾病群体照护实践与病友照护文化,呈现出多元照护关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梅笑副教授围绕照护概念的复杂性、制度文化、道德和技术的融合、照护的时间性及健康与疾病的伦理维度等问题进行深入对谈。

  照护体制与社会平等

  分论坛四围绕“照护体制与社会平等”的主题展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宋月萍教授分享了关于老龄化时代照料经济的战略重构与价值再定位的见解,提出通过制度重构与政策保障,构建多层次、普惠性的照料服务体系。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通过对各地育儿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当前育儿补贴政策的主要特征、核心问题和优化建议,更好发挥其在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提振生育意愿等方面的实际价值。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史毅副研究员借助第七次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讨论了托育服务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关系及影响机制,从提高服务灵活性、降低托育服务成本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马春华副研究员凭借“欧洲生活品质调查”数据,探讨欧洲代际照顾竞争的微观机制,推动资源分配从年龄竞争走向代际公平,为中国破解“养老—抚幼”双重照护赤字提供借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杨可副研究员就国家的有效介入与社会力量的发挥、普惠性服务的地区差异、政策的细节和供需适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对谈。

  在研讨会的闭幕总结中,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马焱副所长表示,此次会议汇集了不同机构、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为应对我国当下人口转型背景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借鉴。肖索未副教授总结指出,在我国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照护社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照护是再生产劳动,也是重要的道德实践,个体和群体具有道德主体性,而构建更优质和公平的照护体系需要更为深入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建设。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韶能股份大涨9.64%,成交额... 7月8日,韶能股份盘中上涨9.64%,截至09:35,报6.71元/股,成交9.66亿元,换手率13...
德展健康涨2.08%,成交额1... 7月8日,德展健康盘中上涨2.08%,截至09:35,报3.44元/股,成交1444.64万元,换手...
格尔软件跌2.26%,成交额3... 7月8日,格尔软件盘中下跌2.26%,截至09:35,报16.88元/股,成交3469.11万元,换...
从800里连续减去5个100差... 从800里连续减去5个100差是多少问号?800-100-100-100-100-100=300从8...
产业升级ETF(510160)... 7月8日,产业升级ETF(510160)开盘涨0.00%,报0.870元。产业升级ETF(51016...
麦格米特跌2.02%,成交额1... 7月8日,麦格米特盘中下跌2.02%,截至09:35,报49.39元/股,成交1.05亿元,换手率0...
青龙管业涨2.49%,成交额5... 7月8日,青龙管业盘中上涨2.49%,截至09:35,报12.36元/股,成交5336.06万元,换...
亚玛顿大跌9.20%,成交额1... 7月8日,亚玛顿盘中下跌9.20%,截至09:35,报20.32元/股,成交1.86亿元,换手率4....
朗姿股份涨停,成交额1.35亿... 7月8日,朗姿股份盘中涨停,截至09:35,报18.81元/股,成交1.35亿元,换手率2.81%,...
天元股份涨停,成交额2695.... 7月8日,天元股份盘中涨停,截至09:35,报13.95元/股,成交2695.00万元,换手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