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倍!湟鱼“濒危”变“易危”折射了什么
创始人
2025-07-08 05:06:42
0

青海湖裸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工作人员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激流勇进。通讯员 李斌 摄

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

截至2024年底,青海湖裸鲤(湟鱼)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是2002年保护初期的49倍。

这是今年年初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青海湖禁渔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守护当先  护航湟鱼洄游

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湖泊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2021年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记者在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青海湖入湖河流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态奇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禁渔,让青海湖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6月16日,青海湖南岸的赛日河岸,一场湟鱼救助战紧张有序地展开。在裸露的河床上,生态管护员亥毛太和同伴将搁浅的湟鱼小心翼翼地放进水桶里,然后再将水桶里的湟鱼缓缓倒入车厢的大塑料桶里,最终将这些湟鱼放流到青海湖。

亥毛太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从2008年起,亥毛太自发组织村民救助湟鱼。夏天,他们到黑马河镇一带的小河里救助搁浅的湟鱼;冬季,组织村民到青海湖沿岸巡逻,以防不法分子捕捞湟鱼。

在亥毛太的影响下,如今,文巴村有近160人义务参与到湟鱼保护行动中。亥毛太说,每年到湟鱼洄游的季节,村子周边的小河经常断流,导致湟鱼洄游搁浅。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搁浅的湟鱼基本得到救助。

此时,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工作人员正在清淤。放眼望去,河道上一台挖掘机在清理淤泥,5名牧民手提垃圾袋,正在捡拾垃圾。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李秀太介绍,沙柳河是湟鱼洄游产卵的主要河流之一。这两天,他们组织人员清理淤泥,疏通水道,保证洄游的湟鱼顺利抵达产卵地。

湟鱼洄游是一大生态奇观。每年6月到8月,成熟的湟鱼陆续到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淡水河中产卵,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观——湟鱼洄游。

李秀太说,湟鱼逆流而上,通过流水的刺激,才会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它们成群结队,短则数十公里,长则上百公里,穿越海拔落差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延续生命的使命。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湟鱼的洄游之路,不仅会遇到捕食的鸟类,还会受天气、水流、河道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面临重重艰险。从产卵到孵化,湟鱼鱼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一条半斤大小的雌鱼可以产下数千枚卵,但能发育为成鱼的寥寥无几。

可喜的是,如今,湟鱼延续生命之路不再困难重重。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牧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湟鱼洄游之路变得通畅多了,以前因拦河坝阻断湟鱼洄游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人工繁育  湟鱼数量稳中有升

6月初的一天,一场湟鱼增殖放流仪式在刚察县湟鱼家园景区举行。当天,在沙柳河放流的是经过一年精心培育的湟鱼幼苗。这个夏天,它们从西宁被送回故乡——沙柳河。

在湟鱼家园景区一块平地上,放着两个直径1.5米左右的圆桶。两个圆桶里,成群的湟鱼苗轻盈穿梭。“这些鱼苗是从西宁运过来的,每个桶里差不多有10万尾。”湟鱼家园景区工作人员王成明告诉记者,这些水桶里的鱼苗是在沙柳河采集的,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经过人工繁育,等长到一定的体型后,再送到沙柳河放流。

“湟鱼的生命繁衍之旅往往面临被捕食、天气突变、河道断流等凶险,自然繁衍的成活率不足千分之二。”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增殖实验站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人工孵化技术,增殖放流站经过取卵、人工授精、胚胎发育,到出膜、平游、幼苗放流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一年后小湟鱼才能慢慢长成。

增殖放流本是为了恢复湟鱼种群的科研项目,如今已成为当地牧民群众盛大的节日活动。刚察县沙柳河镇牧民才让加说,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群众,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他们来说,生活在青海湖里的湟鱼是独一无二的物种。近年来,每当政府部门举行湟鱼增殖放流仪式,周边群众就会身着盛装积极参加,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青海湖湟鱼规模化增殖放流开始于2002年,起初增殖放流数量为300万尾。自从成立沙柳河增殖放流实验站和布哈河增殖放流实验站,年增殖放流数量从刚开始的300万尾增加到现在的2000万尾,放流规格由每尾5克增加到每尾10克。

数据显示,湟鱼蕴藏量从2002年监测以来快速增加,逐年回升。截至2024年底,达12.75万吨,是保护初期2592吨的49倍。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环保专家评审,仅增殖放流一项,就为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恢复做出了23%的贡献。

从物种濒危到鱼跃欢腾,10年时间才能增加0.5公斤重量的湟鱼,实属不易的增长数字,见证了青海湖水域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大。时下的青海湖,呈现出的是一幅只此青绿的秀美画卷。

鱼鸟共生  绘就生态新画卷

正值湟鱼洄游的季节。我们抵达青海湖时,第一批湟鱼的先遣队已经洄游到了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的下游地带。在这些河流的浅滩,随处都能看见密密麻麻的鱼群,它们为水鸟的生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

同样,远道而来的水鸟,也为青海湖的湟鱼补给营养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鸟粪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营养,而这些微生物正是湟鱼的营养源。

鱼鸟共生,见证青海湖生态向好。

青海湖北侧的布哈河入湖口,有一片巨大的湿地,这便是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的核心区。6月,在阳光的照射下,湿地生机勃勃。湿润的气候、清静的环境,吸引成千上万只水鸟在此栖息繁衍,黑颈鹤便是其中一员。

在青海湖栖息的两百多种水鸟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最为珍贵。全世界约有1.7万只黑颈鹤,在青海湖活动的黑颈鹤有100多只。每年4月下旬,黑颈鹤会飞到这里孕育新的生命。

每年6月上旬,生活在布哈河口湿地不远处的牧民,赶着牛羊准时迁徙到别的草场,为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和其他水鸟提供舒适的繁育环境。过几个月,等到鹤宝宝们长大,跟着父母到南方过冬时,牧民们赶着牛羊又回到这里。

“每年四月、五月,黑颈鹤喜欢到这里繁育后代,足以说明这片湿地水质良好、食物丰富,适宜各种鸟类生存。”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每年,青海湖吸引着众多鸟类在此栖息。其中,斑头雁、棕头鸥、渔鸥以及普通鸬鹚占大多数。这些鸟类中,除了斑头雁主要以植物为食外,其他都以湟鱼为主要食物来源,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食物链。

青海湖的生态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鸟类与湟鱼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水陆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湟鱼得以生存的养分循环。也正是由于湟鱼的存在,吸引了无数候鸟前来,为陆地和空中的走兽、猛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机会。

青海湖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于2020年将湟鱼从“濒危”物种列为“易危”物种。青海湖水位为3196.72米,水体面积达到4650.08平方公里,主湖区水质状况处于较好水平,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5.7%。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总量达60余万只。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青海湖,说明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康鹏科技7月7日获融资买入40... 7月7日,康鹏科技涨0.12%,成交额3748.47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康鹏科技获融资买入额40...
德源药业7月7日获融资买入77... 7月7日,德源药业跌1.57%,成交额8662.32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德源药业获融资买入额77...
永茂泰7月7日获融资买入896... 7月7日,永茂泰(维权)涨0.39%,成交额1.01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永茂泰获融资买入额896...
西力科技7月7日获融资买入57... 7月7日,西力科技涨1.89%,成交额5705.56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西力科技获融资买入额57...
线上线下7月7日获融资买入55... 7月7日,线上线下涨1.35%,成交额6817.29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线上线下获融资买入额55...
贝泰妮7月7日获融资买入909... 7月7日,贝泰妮涨0.62%,成交额8934.61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贝泰妮获融资买入额909....
翔宇医疗7月7日获融资买入20... 7月7日,翔宇医疗跌2.59%,成交额2.23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翔宇医疗获融资买入额2016....
智明达7月7日获融资买入263... 7月7日,智明达涨4.45%,成交额1.36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智明达获融资买入额2639.28...
天源迪科7月7日获融资买入78... 7月7日,天源迪科涨1.74%,成交额6.91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天源迪科获融资买入额7834....
天娱数科7月7日获融资买入2.... 7月7日,天娱数科涨8.35%,成交额24.54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天娱数科获融资买入额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