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在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的现场,一个连着一个的草方格替代了曾经的连片黄沙,工人们正抓紧播撒草籽,栽种耐旱的沙生灌木。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是我国“三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范围。
今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列草方格扎进沙子,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一条长约153千米、最宽处达38千米的固沙锁边“绿链”牢牢地镶嵌在“中国第四大沙漠”的东南边缘。至此,宁夏实现了境内腾格里沙漠的全面“锁定”。这是我国加速推进“两重”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我国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计,2024年,我国前后分三批共安排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到1465个“两重”建设项目中。
今年,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该委已于近日安排超3000亿元用来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两重”建设进一步提速。
“硬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从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统筹推进“硬投资”与“软建设”,是当前“两重”建设的一大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安排的8000亿元共覆盖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领域。
在“软建设”方面,有关部门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就在不久前,长江沿线铁路建设再次传来好消息:崇太长江隧道盾构独头掘进突破了6000米。作为沪渝蓉高速铁路(也称“沿江高铁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崇太长江隧道连接了上海崇明和江苏太仓,全长14.25千米,其中长江水下段盾构独头掘进11.33千米,为全球最长。
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副总工程师傅博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崇太长江隧道的盾构独头掘进速度为每天20米至28米,按照这样的节奏,预计7月中下旬,盾构独头掘进将突破7000米大关。“这条隧道正式贯通后,崇明岛将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高铁以350公里时速‘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创想也将一并实现。届时,崇明经太仓到上海宝山站只需要17分钟。”傅博伟说。
而在距离崇太长江隧道200多公里的江苏泰州引江河畔,沪渝蓉高铁通泰扬特大桥跨引江河斜拉桥也于7月1日清晨成功合龙。据了解,这是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首个实现合龙的斜拉桥,为后续铺轨及全线贯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崇太长江隧道和跨引江河斜拉桥所在的沿江高铁通道,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骨干通道之一。今年以来,有关部门聚焦区域连通、网络畅通、节点打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强化部门联动,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加大各方面要素保障。目前,合肥至武汉段、宜昌至涪陵段、成渝中线铁路等沿江高铁项目正在建设中。
从“三北”工程到长江沿线铁路、干线公路,从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峡水运新通道到城市地下管网更新、医院病房改造……在筛选项目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突出了“两重”建设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一批批重点标志性工程的加速推进,为稳定经济运行、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以下简称“全部投资”)19.19万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4.5%,比1-4月提高了1.9个百分点。此外,1-5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加快,‘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认为,今年前5个月,我国投资总体上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了支撑作用,大项目投资则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软建设”推动规划变实景
“‘两重’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观察到,这一年来,“两重”建设的成效十分明显,特点也非常突出。
盛磊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我国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特别是实施了一批跨区域、跨流域,对项目统筹协调能力要求高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另一方面,围绕“硬投资”项目实施,有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推动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软建设”举措,“持续补短板、夯基础、利长远”。
就以托育为例,为了破解“小小孩”的照护难题,不少地区将发展托育事业与“两重”建设结合起来,并形成了多样的服务供给模式和经验。
在广东深圳,一批普惠性托育园正加速建成。据了解,围绕创新托育服务供给,深圳探索形成了“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互助”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比如,为更好地引导托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深圳市国资委依托深业集团组建了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幸福健康集团”)。
深圳的地价昂贵,托育场地租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与当地社区合作,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空间,以“公建国营”的方式发展嵌入式托育服务,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保教体系,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园区运营照护流程。”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托育总监丁灵芝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们公司不光自己发展,也主动将托育园运营实践经验向外输出到成都、长沙等地,并通过校企联动等方式培养托育人才。
实际上,类似的机制创新还有很多。在江苏常州,“源厂站网河一体化”等管理模式的推广,显著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在四川成都,当地建立起地下管网管廊和设施建设改造“1+9”政策体系,让管网更新行动实施起来更加系统化、精准化;安徽芜湖则与三峡集团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建立项目协作机制,“软硬结合”破解长江大保护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地正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以“软建设”来破解资金、管理、技术等瓶颈,加力推动“两重”建设从规划变为实景。
“‘软硬结合’有利于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硬投资’为‘软建设’提质升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软建设’则推动破解‘硬投资’有关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面临的深层次障碍。”一名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的专家说,“两重”建设不仅要“硬投资”过硬,还需要“软建设”与之配套。“只有‘软硬兼备’,才能确保项目可持续、见实效、助长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