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班长,这是我的排长,这是我们的机枪手……”当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学生栾天舒借助AI技术,为山东文登98岁的抗战老兵张明复原出战友面容时,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赋能,更是一场关于记忆、情感与人文价值的温暖对话。
这一幕,是山东大学2025年“拥抱AI时代”主题演讲比赛的生动场景。当人工智能重塑世界,山东大学以思想动员与实践探索应答:高等教育要教会青年使用AI之“术”,更要锻造守护人文、驾驭AI之“道”。
今年4月以来,“拥抱AI时代”主题系列活动在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全面启航,1100余名学子报名参加演讲比赛,“AI学术领航计划”“AI创新嘉年华”等系列活动覆盖万余人次,推动学校青年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
勇闯“无人区”:求解难题,科创报国
“干我们这行,不怕没设备,就怕方案不准。”在2024年暑期的一次隧道调研中,一名爆破老师傅对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乘云破岩”团队的学生说。他指着刚炸开的掌子面,神情凝重:“一炮下去,差一厘米,代价就是几十万,甚至一条命。”
今年6月,在山东大学“拥抱AI时代”主题演讲比赛中,团队负责人张露瑜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爆破方案设计是当前隧道施工中最依赖人工经验的环节之一。面对复杂的地质、频繁变更的工况,为有效提升方案精度和效率,他们想到用AI来“破题”。
团队成员深入西藏、山东等地施工一线,白天进工地、晚上调整3D建模图,600多个日夜,他们自主研发“乘云破岩”智能平台,开发多因子驱动爆破生成系统等核心技术,将成本降低35%、工期缩短四分之一,真正让AI走进了隧道深处。
“我们不是让AI替代工程师,而是让它成为一线人的第二大脑。”张露瑜说。
同样是用AI技术赋能科研,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霄然在导师尹贻贞教授指导下,发现了AI技术在环肽药物筛选方面的潜力,开始了AI辅助环肽筛选的技术研究。
针对传统筛选依赖经验、高数量级文库筛选困难等问题,王霄然等人运用多通道特征采集系统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环肽分子的高效筛选。如今,他们已针对多个不同的蛋白靶点筛选出10余个有药用价值的环肽分子,为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将人工智能蕴含的高效生产力与生物医药发展的创新性需求相结合,是符合时代方向的共赢方案。”尹贻贞教授评价说。
守护根脉:人文为舵,技术为舟
身处甲午战争旧址,刘公岛腥咸的海风,总能够掀起130年前的记忆。山东大学2023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姜思彤,从事守护边疆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两年。
为了让每个边疆历史文化的细节都被“看见”,过去两年,她和“数典述疆”团队成员走过5省14市,运用知识图谱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研究构建了边疆历史文化专业智能体。
2024年12月,“边疆大模型暨综合智能体”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正式发布。“让边疆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边疆历史故事。”这是姜思彤和队友最坚定的守护。
作为山东大学“校经处”的一员,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王佳和参与了“《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现存内容仅有原本的4%左右。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已迫在眉睫。
“我们希望结合AI,对海量古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精准分类和高效整理,实现古籍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复活与广泛传播。”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宋璐瑶说。
正如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任杜泽逊教授对当代“文献人”的期许:“我们的工作有温度,我们的心中有情感,我们的前方有使命。我们要做好盛世修文这项工作,让古老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重塑求知:智能伙伴,思辨同行
“真正的学术创新,诞生于人的独立思考与现实碰撞之中。”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郭敏慧在演讲比赛中提到。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她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使用AI小工具助力专业学习的经历——今年4月,她初次尝试撰写专业论文,当面对“海量”文献阅读手足无措时,AI工具SCI Space给她提供了帮助,帮她解决了燃眉之急。
“SCI Space能把论文自动拆分章节,标注公式的符号含义。”郭敏慧说,此后她陆续探索了多个AI学习工具,切身体会到AI对学术效率的提升。
但在一次翻译中,“market saturation”被翻译为“市场浸透”,与原概念“市场饱和”大相径庭。她开始思考使用者和AI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要保持清醒和自律,合理有度地使用AI,警惕患上过度依赖症”。
从初遇工具的欣喜,到理性审视的思考,在人机协作中坚守本真,成为越来越多山大学子的共识。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在医院临床实践参观时,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2024级本科生郑乃源看到研究生学长不停切换正畸软件、拖拽图表进行数据搬运,萌生了这一想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几名同学组建“齐齿慧算”团队,借助DeepSeek LLM等模型提取数据、转化表格、扩写计划、填充模板,搭建正畸AI辅助诊疗平台,为医生插上“科技翅膀”。
“我们通过整合现有技术,实现‘1+1>2’的效果。”郑乃源介绍,“从影像解构到方案生成,‘数智诊疗’方案的核心来自医生的专业判断,在与AI融合的进程,人的主导地位不可缺失。”
“聚焦实际问题,鼓励创新探索,把人工智能转化为赋能终身学习的台阶,是举办‘拥抱AI时代’系列活动的初心。”山东大学团委书记范金林介绍。
技术向善:普惠赋能,济世担当
“我们敲下的代码背后,都应该链接实实在在的产业场景。”这是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一博的理念。大三时一次与朋友的深夜闲聊,让他看到了“获客难”等困扰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痛点”,也看到了前沿AI技术与传统外贸产业结合的巨大潜力。
他和团队构建AI驱动的外贸协同平台,将智能获客、AI销售及订单管理、物流追踪等核心环节整合起来,并于今年4月开发出具备多轮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的WA聊天机器人,作为AI销售模块的重要入口,已在小范围内启动应用测试。
同年4月,在清华x-lab“AI+创业实训营”中,经过层层角逐,他们成为获得概念验证金支持的4个项目之一。5月,3款AI外贸产品正式下放运行测试。“我们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用AI把外贸从业者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张一博说。
AI技术不仅可以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还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交流的纽带。在新疆喀什,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学子们设计出一套声调识别与矫正模型,助力维吾尔族孩子学习普通话。
模型能自动检测发音误差类型,捕捉关键声学特征,并输出个体化练习方案。“把AI探索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相结合,在助力少数民族儿童普通话学习和练习中,深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青春担当。”这是团队指导教师许广义所倡导的实践理念。
“‘拥抱AI时代’主题系列活动,既是科技火种的播撒,也是创新力量的凝聚,更是面向未来的动员和号召。”谈及山大青年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表示,“山大青年将乘势而上、守正创新、勇立潮头,以青春的热情和激情,以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以实践创新书写青春答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韦福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