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在村里的烘焙坊店面虽不大,但功能丰富。
经过不断学习培训,倪广轩已能在烘焙坊制作多种餐品。本报记者 孟紫薇摄本报记者 孟紫薇
夏日清晨,走进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的分享收获烘焙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面包的香气。一身灰色围裙、头戴米色鸭舌帽的主理人倪广轩,正在烤箱前忙着烘焙黑麦吐司。
“今天的面团状态不错,出炉后成色应该很好,一会儿你尝尝。”倪广轩一边查看温度,一边笑着招呼记者。
屋顶用盖帘装饰,墙上是麦收壁画。这家去年新装落成的烘焙坊,主打绿色有机,平均每天卖出300多个面包,不少订单来自城区。档口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核桃肉桂卷、蓝莓松仁恰巴塔、大列巴等十几个品种。
身材精瘦,手脚麻利。1991年出生的倪广轩来自秦皇岛,学习过中餐烹饪,曾在五星级酒店工作。重油烟、熬夜、快节奏的生活,让倪广轩越来越向往自然和土地。2019年,通过“新农人”计划,他入职分享收获农场,找到了“换个活法”的机会。
“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农村,开始是有点忐忑。”倪广轩说,来到柳庄户村后,他跟着农场创始人石嫣博士,从零开始学习有机农产品种植、农场管理等知识。在一次交流中了解烘焙后,他意识到这是件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做起来的事。
“单一的采摘还不够吸引人。”倪广轩分析,农场26个大棚,种有200多种有机农产品,还出产新鲜的鸡蛋和牛奶,其中不少可作为烘焙的原材料。于是,从农场外的小厨房开始,倪广轩试着做起了面包。
揉面、发酵、烘焙……他一路摸索,连做梦都在想着配方。有机生菜汉堡、全麦坚果包……一款款健康新品从倪广轩手下诞生。去年春天,烘焙坊正式落成。倪广轩又忙着学拍照、学新媒体运营。
乡村小店渐渐“出圈”,被粉丝评为“治愈面包房”,不少人慕名来打卡。
倪广轩的学习动力更足了。今年春节,他报名到英国的南沃德农场做义工。他白天修房子、堆肥;晚上和来自巴西、法国等9个国家的义工轮流做饭。一位来自阿根廷的00后女孩海蒂,教会了倪广轩做提拉米苏。回国后,他又制作出本土版本。“我把有机草莓也融入进去,做成果酱夹层。”如今,这道甜品已经成了店里的“明星产品”。
6月初,市农业农村局举办“村咖”培训班,倪广轩也报了名。5天时间,培训班成员3天学习咖啡知识、创意饮品开发与运营管理,2天实地走访京郊多家咖啡店。“我以前是‘小白’,现在解锁了‘长安荔枝’等特调。”他笑着说,“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不少新伙伴,大家有很多灵感,都希望通过咖啡带动文旅,一同助力乡村振兴。”
倪广轩还给在店里工作的几位村民阿姨当起了老师。“她们现在不光能做美式,还会拿铁和卡布其诺,拉个树叶、心形有模有样。”倪广轩特别高兴,去年店里销售额超60万元,每位阿姨每月增收3000多元。伴随新品研发和销量增加,大家的收入还能再上一个小台阶。
工作日,倪广轩忙着接单,将面包发给城区客户;节假日,他等待着游客来烘焙坊吃早餐,在村里采摘、垂钓、骑马……一场“乡村微度假”就此开启。
在柳庄户村,和倪广轩一样的“新农人”还有20多位。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有的做农产品包装设计,有的搞直播带货,有的开发研学课程……2022年,村里成立“村企联盟”,通过一系列政策吸引年轻人留下来,丰富乡村新业态。许多村民也加入创业热潮。这个只有168户、507人的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今年端午假期,村里旅游收入近40万元。
在村里生活了6年,倪广轩收获了乡村馈赠的幸福感。每晚9时睡觉,清晨5时起床。院里种着草莓、树莓,养了鹌鹑、兔子,母鸡最近又孵出了小鸡。坚持运动的他,练出了8块腹肌。“我们还在招聘,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把热爱变事业,把土地变成舞台。”
“我对乡村的未来,还有很多想象。”倪广轩说。最近,他正着手研发节气限定款健康面包,尝试将本地水果和谷物融入甜品中。同时,他还在与中学谈合作,拓展食育课程;探索“烘焙+咖啡+农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现在的农村今非昔比,只要踏实肯干就能发光发热。”倪广轩早已不再忐忑,“未来的乡村发展一定是不断碰撞、创新的过程。我始终相信,乡村不仅是年轻人创业的沃土,也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