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肖剑
这段时间,衢城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准大学生们的身影——他们或三五成群选购电子产品,或结伴前往旅行社咨询毕业旅行线路,或顶着烈日奔赴驾校练车场。这股由高考生带动的“后高考经济”热潮,正成为夏季消费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这股消费热潮背后,我们更需要呼唤理性消费的声音。
在衢州市区某大型商场的数码产品店内,笔者看到不少家庭正在选购“大学三件套”。不少家长坦言,孩子考得不错,答应给他配齐手机、电脑和平板,虽然要花掉两个月工资,但觉得值。这种“犒赏心理”在家长中颇具代表性。的确,寒窗苦读十二载,适度的奖励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当奖励变成攀比,当需求演变为炫耀,消费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有品牌专柜销售人员透露,常有学生指名要最新款、最高配,“不在乎价格,只在乎面子”。这种消费观念值得警惕。
旅游市场同样热度不减,高考后到旅行社咨询的家庭激增,热门线路价格水涨船高。有些家庭明明经济条件一般,却非要选择高端团,就怕孩子“没面子”。这种超出实际承受能力的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负担,更可能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笔者认识一位高中毕业生小徐,他准备先去暑期打工,8月份再约伴出去旅游,用打工收入支付部分旅行费用,这种自力更生的态度反而更值得提倡。
驾校、健身房也迎来了“学生潮”。掌握驾驶技能、提升外在形象固然是好事,但需要警惕的是盲目跟风。有驾校教练反映,有学生报名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纯粹是因为看别的同学报名后,也跟着来学。”同样,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贸然进行高强度健身,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理性消费倡导的是量入为出、按需消费。对于准大学生而言,这个暑假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学时代的终点,更是独立人生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规划、懂得取舍、明白责任,比拥有新款手机或豪华旅行更为重要。家长的角色尤为关键——既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也要敢于对非理性消费说“不”。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制订消费预算,区分“必要”与“想要”,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财商教育课。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不是炫耀性消费的借口。当孩子们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时,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或许是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礼物之一。毕竟,人生的考场上,懂得量力而行、理性取舍的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