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8时,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小河镇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泥石流灾害威胁。危难关头,一群镇村“逆行者”挺身而出--他们顶风冒雨排查隐患,肩抗手抬转移群众,用智慧与担当,书写了一篇风雨洗礼后的“零伤亡”答卷。
闻“汛”而动:生命转移的生死时速
“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持续强降雨,最高水量超100毫米……”当天上午,松潘县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如同一道紧急军令,瞬间激活了小河镇的防汛应急体系。 镇村两级应急广播同时响起,网格微信群信息闪烁不停,电话铃声此起彼伏。40名镇村干部和网格员火速下层一线,逐户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提前有序组织群众转移避让,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当晚6时,险情骤然升级!短时降雨量远超警戒线,山洪裹挟着泥石的轰鸣声隐隐传来。“不好!快撤!”村支书陈金华嘶哑的吼声通过大喇叭撕裂了狂暴的雨幕。小河镇长雍福安闻讯,立刻带领应急队伍冲入暴雨,在丰河村沙冒石地灾点附近齐膝深的湍急水流中,临时搭起“风雨指挥部”,现场调度30余名救援力量。
“跟我走!快!”党员干部祁红江发现年近八旬的张大娘被困家中,水位已上涨至齐膝。他毫不犹豫俯身:“大娘,上来!我背您走!”在泥泞湿滑、水流冲激的山路上,祁红江深一脚浅一脚,将老人稳稳背在背上,那宽厚的背影,成为风雨中最令人安心的“脊梁”。
在镇村干部的全力奋战与党员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小河镇769户1918人全部安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实现“零伤亡”。
攻坚克难:决战抢通“生命线”
灾情发生后,省、州、县三级应急响应机制高效运转。由应急、自然资源、消防、交通、电力、通信等14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抢险大军,携带重型装备和应急物资,克服沿途塌方、道路中断等重重困难,火速驰援小河镇。
灾情牵动人员,救援刻不容缓!面对通信中断、电网瘫痪、道路尽毁的严峻局面,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协同作战。道路抢险顶着持续滑坡风险,在绝壁险段抢通临时通道;通信抢修队员冒着滚石塌方风险攀爬抢通信号;电力人员在冰冷泥浆中昼夜奋战恢复供电;救灾物资高效调拨分发,医疗防疫同步覆盖……各方力量以惊人速度托起保障民生的“生命线”。
在塌方抢修最前线,重型机械轰鸣为歇,泥浆飞溅,几位附近村子的大姐拎着袋子,穿过泥泞,将热腾腾的饼子塞给喘息片刻的推路工人:“娃些,你们辛苦了,多吃点!”年轻人推辞不过,红着眼眶接过这份饱含深情的“加餐”。
众志成城:在“孤岛”中挺起自救脊梁
交通、电力、通信全面中断,小河镇沦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即便如此,灾难没有压垮小河人民,反而激发出强大的自救互助力量。
雨势渐歇,洪水退去,留下的是淤泥遍地、道路损毁的疮痍。天刚蒙蒙亮,挖掘机的轰鸣声就已响起。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发跟上,挥锹铲土,清理街道、疏浚河道。“早一天通路,就早一天安心;早一天清淤,就早一天复产!”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然而,安全线外,守护从未停歇。指挥部灯火通明,值班人员紧盯着不断刷新的雨情水情数据,布满血丝的眼睛写满警惕。各风险点的巡查员,如同黑夜里的“哨兵”,打着手电,踩着泥泞,一遍遍巡查着山体、沟渠、堤岸。更令人动容的是,安置点内一些身体尚可的村民,看到党员干部们疲惫不堪,主动请缨加入后勤服务或协助巡查,此刻干群的心,在风雨中紧紧贴在一起。
大爱奔涌:劫后之地绽放互助之花
7月6日,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伤痕累累却又充满生机的小河土地上。省州县领导彻夜调度,9支专业力量雷霆出击:消防员深陷腐泥清淤排污,自然资源专家勘测滑坡体,绵阳市平武县交通局张局长在松潘县小河镇木瓜墩村断道处吼哑了嗓子指挥,浑身裹泥成了“泥腿局长”。
40名民兵在丰坪村、木瓜墩村的淤泥中劈出生路,八方支援的物资潮水般涌来:应急部门调拨的救灾物资、方便食品堆成小山;邻乡群众送来鲜肉蔬菜,本镇村民自发捐赠土豆、腊肉、莲花白等自家存货。民兵们扛着还沾着泥土的土豆筐,喉咙发紧:“乡亲们从牙缝里省的口粮,比金子还沉!”
清淤现场,迷彩绿与消防橙并肩挥锹。此时,周大爷把刚煮好的鸡蛋揣给累得坐地上的民兵:“娃,快咬两口压压饥!”小伙子闷头吃着,汗水和泥道子混着往下淌。村支书老张举着刚有信号的手机,嗓门亮堂:“房子塌了怕啥?外头帮咱,自己人拧成绳,咱小河的天就塌不了!”
暴雨冲垮了房屋,却冲不垮人心。在这场与洪魔的连续鏖战中,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最高位置,在风雨中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命堤坝”。这份“零伤亡”答卷,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松潘防汛期间的生动实践,也必将激励着全县上下各族群众以更加坚韧的姿态,守护好家园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高明山 张俊华 通讯员 王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