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零差评背后猫腻多究竟谁在纵容水军#】#你被要求删过差评吗#?看似真实的“种草”,实是精心铺设的陷阱。消费者满心期待的商品,不断“丰富”货不对板的案例。虚假的运输轨迹和好评体验,操控着平台用户的购物车。被挤压乃至删掉的差评,暴露出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网络“水军”的种种伎俩,让作为消费重要决策的评论区,成了暗箱操作的灰色地带。“卷刷单”的畸形生态中,用心经营的商家很可能陷入“不刷单就没生意”的困境。长此以往,既透支公众对线上购物的喜欢和信任,也破坏正常的网络交易秩序。
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的是,网络“水军”借助技术手段不断翻新骗术,欺骗性和规避能力不断提升。据报道,为躲避网络平台监管,发布者使用“S蛋”“鱼塘”等暗语或同音字招募水军、发布刷单接单的帖子。真实用户的账号、虚假却完备的物流信息,能制造出看似正常的网购过程,以规避电商平台的常规监测。这提醒平台和监管部门,单纯依赖既有规则和审查手段,已经难以辨认网络水军的精心伪装。只有加强信息源头核验和大数据分析、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才能刺破评论区的虚假泡沫,筑牢平台消费环境的信任基石。
比起审查手段的滞后,更让人忧心的是,有的平台已经从网络“水军”的纵容者变为合谋者甚至操盘手。例如,在一项名为“自由探店”的平台项目中,用户在没有任何真实体验的情况下被要求着重介绍店里的黄金微针项目,还要提及一名从未见过的医生,并因此获得平台12.96元的报酬。面对一条条压根不可信的点评,平台不想着割除病灶,反而助长歪风邪气,暴露行业自律底线的失守。再不刮骨疗毒,获得差评的就是平台自身。
记者能发现的猫腻,平台发现不了?给虚假交易参与者以真金白银的奖励,如此黑心操作里难道没有暗含答案? (北京晚报 记者 辛音)
上一篇:多读几才能看懂的短篇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