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浸透胡同的青砖,当铜锅涮肉的蒸汽模糊了玻璃窗,一抹清洌馥郁的粮香穿透袅袅烟火。那是红星二锅头在唤醒城市的集体记忆。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一个老牌国货的消费潜力。2025年,这杯“北京味道”又拿下一项国家级认证。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红星”品牌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北京二锅头清香型白酒入选《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第一批)》。这是继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遗等荣誉后,红星再次获得国家级品质背书。
1949年,红星建厂并生产出第一批红星二锅头酒,2025年,红星成为国家认证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76年来,这杯佳酿从市井烟火,到北京的“味觉窗口”,再到走向国际舞台,以不变的味道酝酿着“万变的精彩”。
76年
一张拥有城市基因的“活名片”
作为“北京二锅头酒”的代表品牌,红星的入选巩固了其“北京名片”的地位。
红星诞生并成长于北京。1949年5月,北京第一家国营酿酒厂——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红星前身)成立,同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红星二锅头,并首次将“二锅头”工艺名称命名为产品名称,始创北京二锅头品类。
1965年起,红星帮扶郊县酒厂生产二锅头,推动该品类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成为知名的北京特产和畅销的白酒品类。
胡同、小吃、二锅头构成老北京的城市记忆。红星始终坚持亲民路线,做好“大众口粮酒”,同时以多元化产品矩阵满足多样化需求,旗下多款产品斩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大金奖、金奖及中国酒业协会青酌奖。如今,红星足迹遍及6大洲及5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百姓口粮酒”向“首都金名片”的跃升。
北京二锅头是外界认知北京的“味觉窗口”。红星积极践行传承城市文脉、展现首都形象的使命,拥有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前门源升号博物馆、红星二锅头酒博物馆三家博物馆,并打造了“云展馆”“线上商城”等云端宣传矩阵。凭借对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全面传承与创新,红星荣获“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398项工艺
藏在每滴酒里的品质“强迫症”
红星全面传承了始于康熙年间的“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并不断精进。1997 年,红星研制的56度清香型红星二锅头酒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实物标准,成为同类产品中的质量标杆。2008年,红星将该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同时,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从主观型、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化、数据化,成为二锅头工艺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红星将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全面梳理,归纳总结出45道工序,102个环节,398项工艺标准,制定了原料品种一致、酿造工艺一致、产品配方一致、感官品评一致、检测标准一致的“五个一致”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覆盖117个工序、264个环节、965个控制指标的品控流程,将质量把控具体化、数量化、标准化、体系化,精细化控制保证酿造工艺水平,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品质保证就是产品口碑,红星所有产品质量标准目前均已达到了优级或特级。
《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以高质量供给激活内需潜力,名单为消费者提供了权威可靠的“国货严选”指南。北京市则正在构建“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枢纽,像红星这样品质恒定的消费名品,更能以消费口碑,成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有力支撑。
智造
老字号的“科技破圈”路
创新是中国消费名品的核心驱动力。红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更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以智能酿造引领白酒品质革新,走出了老字号企业现代化突围的特色路。
红星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和现代化白酒生产线,用科技手段传承并提升传统工艺。对厂区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建设联合厂房、立体库和六曲香分公司厂区,实现酿造与灌装一体化。红星二锅头酿造基地坚守“纯粮固态酿造、建设绿色智慧工厂”的理念,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提升原酒品质和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化酿造、节能环保。基地还通过功能化、模块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改造,运用自动化运输系统、制曲中心、无人搬运车、装甑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推动二锅头技艺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红星先后荣获“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国家绿色示范工厂”等称号。
红星还打造了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产学研平台,强化技术研发与技艺传承双轮驱动,为品质升级和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红星建厂元老、中国酿酒大师王秋芳多次讲:“酿出让老百姓喜欢喝又买得起的好酒,是我一生的追求。”这不仅是个人坚守的信念,更成为红星品牌始终恪守的初心与使命。这份对品质与民生的双重执着,正是红星能够入选首批 “中国消费名品” 的核心动因。
上一篇:对口援疆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