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来自实践】
化解医疗设备采购风险的几点思考
■ 李光磊
近年来,在医疗设备采购实践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采购文件设定歧视性参数,部分医院通过设置特定品牌的技术参数排斥潜在供应商;投标方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围串标,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评审专家违规控标,部分偏远地区专家相对集中,专家库人数规模受限且专业水平有限,易引发利益勾连,导致评审结果失真。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规范需求制定,消除歧视性参数。笔者认为,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及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按医疗设备专业分类制定政府采购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相关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内容框架上,由各专委会通过提取多品牌同类设备符合临床基本需求的通用功能,设置基础参数,设为实质性条款。高于基本需求的差异化功能设为可调整的重要条款(增减分项),由医院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在实施机制上,可以设置三级审核制。如由地方医院科室申报需求,省级专委会初筛指南条款,国家级专委会终审定稿。具体来讲,在启动模式上,以地方有代表性医院当年或前一年医院需求为基础,地方主管部门分类提取同类设备的基础参数和附加参数,并向有代表性的医院发文征集补充或修改意见,由省级各专委会认领本专业医疗设备参数,讨论初筛指南条款(考虑二三级医院需求差别),再由国家级专委会讨论、修改、评选、终审。指南可以动态更新,结合年度行业技术发展,通过专委会修订指南,确保参数设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另外,强化参数合规审查。主管部门应要求各级医院建立内部参数审核制度,重点审查本院实际采购的参数是否严格按指南实施,此项工作可以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对违规设定歧视性参数的医院,由上级主管部门纳入年度考核负面清单。
——构建大数据资格审查筛查系统,打击围串标行为。笔者认为,可以开发资格审查大数据平台,并确保系统与各省政府采购网数据互通。在功能设计上,整合工商注册信息(法人、实控人、股权关系)、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通过AI算法识别关联企业(如地址重合度,注册电话、邮箱相同等)。同时,完善资格审查流程。在资格预审阶段,代理机构通过平台筛查投标方关联关系,生成风险预警报告。在开标后,增加对高风险投标方追溯实际控制人、资金链路等审查,发现围串标行为即取消资格并纳入黑名单,列入中国信用网站公示。
——推行“异地专家+独立评审”模式,防范评标专家控标风险。一是扩容专家库。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设备评标专家库,按专业领域划分,吸纳发达地区专家资源。以强省带弱省的原则,由地域相邻或经济发达的大省结盟帮扶小省,多省间互通评标专家库,实施异地同时评标,避免省内专家少、评审总是在少数专家中选取的风险,平衡专家资源,提升评审质效。二是独立评审,专家通过加密电子系统单独评标,禁止评标期间交流。各位评标专家评审统分结束后,有明显分歧的,可在讨论区及线上线下同步总结讨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三是建立评标责任追溯机制。项目中标公告发出后,发现评分异常偏离平均值的专家(如偏差率≥30%),由监管部门启动专项调查。查实违规的专家,终身禁止其参与评标并追究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通过制度细化、技术赋能、流程优化三方面发力,旨在构建政府采购医疗设备招投标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地方医疗领域政府采购合法合规开展。
(作者单位: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购中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