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伟大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十四年间,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面对凶恶的侵略者,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前赴后继地展开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铭记历史,勿忘使命。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烽火存证”系列报道,以抗战文物为线索,挖掘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永志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一个展柜中,第一次展出了一件藏品——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
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说到沈忠明,就要先说说“一城二桥”。横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初名广利桥。卢沟桥东为宛平城,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原名拱北城,清代改称拱极城。1928年,改称宛平城。卢沟石桥北边不远,还有一座跨越永定河上的铁路交通咽喉——平汉卢沟铁路桥,津芦铁路、平汉铁路在这里实现了连接。因此,“一城二桥”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为了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策动华北事变,整个华北尤其是北平危在旦夕。北平西北面是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东北面是伪满洲国,东面是汉奸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西南的丰台镇也被日军强占,只有西南方向的宛平城、平汉卢沟铁路桥还被中国29军控制,可谓咽喉要道,如果这里再失守,北平就将变为一座死城。因此,平汉卢沟铁路桥的得失,关乎到北平的存亡、华北的存亡。
卢沟石桥以北的回龙庙,建在永定河东岸高坡土台上,与宛平城一南一北形成犄角之势,对拱卫着平汉卢沟铁路桥十分重要。据3营营长金振中回忆:1936年春“我部到卢沟桥后,立即按战斗需要进行兵力部署。把较强的第十一连部署于铁桥东段及其以北回龙庙一带”,“第十连为营预备队,驻石桥以西大王庙内。”(金振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载《正面战场·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版,第59页。)为阻止日军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3营从卢沟桥东端“卢沟晓月”碑旁,沿永定河东岸挖了一道深3米、宽3米的军事壕沟,一直通到平汉卢沟铁路桥。再往北沿着永定河堤,每隔1-2步挖掘能容一名士兵的散兵壕,一直延接到北面的回龙庙。
沈忠明壮烈牺牲
1937年7月7日下午5时,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携带晚饭离开丰台兵营,在永定河左岸河滩中国军队战壕前四五十米的地方用了晚餐。晚7时30分,第8中队在宛平城北、永定河以东、大瓦窑之间的一块三角地带,由西向东开始攻击演习。与此同时,日军第7中队则由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点、东北边的沙岗(日军称作“一文字山”)向东进行演习。晚上10时40分,清水节郎借口听到所谓的“枪声”,命令中队集结在大瓦窑西方“暗堡”附近,发现传令兵志村菊次郎失踪(20分钟后就找到了),他一面命令准备应战,一面派岩谷曹长及一名士兵骑马急回丰台,向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报告,并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城寻找“失踪士兵”,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记录、大队下士官长泽连治保存、吴玉林译:《日军第三大队战斗详报》,载《北京档案史料》1992年第1期)
7月8日夜2时03分,大队长一木清直来到西五里店村西端,命令立即占领附近要点和一文字山。据当时担任日本驻北平大使馆陆军武官辅佐官的今井武夫少佐回忆,7月8日凌晨4时23分,日军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向一木清直下令“还击”(《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第26页),日军炮兵从一文字山向宛平城开炮轰击,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士兵立即还击,中国全民族抗战也由此爆发。
日军以平时演习阵式,以主力占领回龙庙(日军称作“龙王庙”)北侧堤防。战斗开始后,突占龙王庙北方的“暗堡”,沿永定河左岸大堤由北向南进逼。27分钟后,日军攻击至平汉卢沟铁路桥东端,企图切断平汉铁路。29军11连与赶来增援的10连奋起抵抗,一时间永定河左岸、平汉卢沟铁路桥东端炮声隆隆、刀光剑影、杀声四起。10连1排排长“沈忠明英勇杀敌,身负重伤,日寇又用战刀劈了两刀,壮烈牺牲。”(周树一:《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复印件)
沈忠明是安徽省濉溪县马桥区黄营子村(现为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人,1906年1月生。父亲沈从新勤俭持家,积下些田产,家境比较殷实。沈忠明上过私塾,字写得很漂亮。受进步思想影响,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军人,杀敌报国,救民于水火。有一天,一位叔伯兄弟平白无故被一个恶霸杀了,结果恶霸不仅没受到惩罚,还不赔钱。看到社会如此黑暗不公,1932年5月,26岁的沈忠明找到这位叔伯兄弟的妻子(邻村周圩村人、周树一的妹妹),经她搭线到张家口投奔周树一,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一年多后,在日本关东军、国民党军队的夹击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沈忠明被编入29军219团3营10连。
周树一的公开身份是217团副团长,其实他还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位负责人。周树一很欣赏沈忠明嫉恶如仇的品格,经常教育他,引导他了解共产党的理论,沈忠明的觉悟也不断提高。1936年8月,经周树一的介绍、由老陈同志(即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王世英)谈话考察后,沈忠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曹大根、沈树进:《卢沟晓月照黄营 英雄精神代代传》)
1937年春天,父亲沈从新在北平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后,沈忠明就杳无音信了。年年依旧风雪夜,只是不见夜归人。据沈忠明的二儿子沈恕(树)敏回忆:母亲原来不抽烟,后来就抽烟了。战火模糊了英雄的姓名,以至于后来不少的书籍、文章甚至电影中,沈忠明的名字被误作为“申仲明”。
英名长存 魂归故里
沈忠明的真实身份一直鲜有人知,直到20世纪70年代,周树一回乡探亲,才辗转找到沈忠明的儿子沈恕(树)敏,告诉他沈忠明早已为国捐躯。在淮北市档案馆,保存着1980年安徽省淮北市民政局1980年8月27日《关于追认沈忠明为烈士的报告》:“经查:沈忠明于一九三五年(应为1932年,作者注)经周树一(现任太原市园林处付处长,系中共党员)介绍参加国民党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学兵队当学兵(即战士),一九三六年五月由周树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任支部委员、支部书记等职。一九三七年调到二百二十团(应为219团,作者注)三营九连(应为10连,作者注)任排长,同年七月七日沈忠明奉命带领全排在宛平县回龙庙放排哨,侵华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向卢沟桥回龙庙发动进攻,沈忠明在此次战斗中与日寇作战牺牲。现有周树一、何基丰(应为沣,作者注)(原农林部付部长,现已病故)两同志证明:沈忠明确系‘七七’事变中对日作战牺牲。”1980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12月22日,国家民政部向沈忠明长子沈恕(树)芬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沈恕(树)敏曾来到父亲牺牲的卢沟桥畔,带回了一把泥土,在家乡给父亲立了一座衣冠冢,让父亲的英灵魂归故里。
2024年7月18日,沈忠明烈士的曾孙沈磊代表家人将太爷爷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馆革命文物部主任赵迪立感慨道:“那张证书轻飘飘的,可是又特别沉甸甸,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家里人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随时捐赠。”这张证明书,既是珍贵的馆藏品,更承载着伟大抗战精神,正如沈磊所说的:“太爷爷已经牺牲87年了,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由我将它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太爷爷的英勇事迹,把太爷爷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下一篇:刚刚,武汉下暴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