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标志着反内卷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表明国家对内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5年,反内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一系列政策和行动陆续展开。
水泥行业“反内卷”已经到了不得不反的时候。从2022年开始,我国水泥行业正式步入下行周期,需求量减少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加剧,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严重。
2024年由于“内卷”严重,水泥价格持续走低,长期徘徊在200元/吨左右,部分地区水泥价格一度跌至160元/吨左右,已经脱离水泥实际生产成本。
根据数字水泥网,2024年1-5月,行业亏损面超过55%,2024年上半年,行业预计亏损10亿元左右。下半年起,盈利成为各地企业主要诉求,行业开始寻求“反内卷”的突围之路,降价抢量、“价格战”的行为明显减少,行业效益回升明显,根据数字水泥网预估,2024年水泥行业利润为250亿元左右,较上半年明显好转。
2025年,国内水泥需求预计继续下跌5%-8%,“反内卷”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
同样在2025年7月1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意见》)。
中国水泥协会提出,要切实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工作;各企业要逐条逐项核查自身熟料生产线的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差异情况;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企业,尽快按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印发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实施办法》)补齐产能差额。
从近年来水泥行业的情况来看,水泥行业反内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能置换,二是错峰限产。
产能置换方面,根据《实施办法》及《产能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产能置换要求生产线实际日产量不得超过备案产能的110%,超产产能在2025年底前需补齐产能指标。
2025年以来,龙头企业积极补指标。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国水泥行业共有57条生产线补齐产能,共补充水泥熟料产能约1945万吨,退出至少41条生产线,退出产能合计约3165万吨,两者相抵实际退出1210万吨。
而更加常用的则是错峰生产,这一措施近年来已经常态化了。通过错峰生产,从供给端有效调控市场供需关系,有效化解熟料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但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当需求处于快速下滑趋势时,错峰生产与行业自律往往容易被破坏。小企业的降价抢量,部分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第一的原则都容易使得协同破裂,错峰边际效用不断递减。
因而,错峰生产仅仅是一种短期且相对现实有效的“反内卷”措施。长期来看还需要真正的实现行业去产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施办法》于2024年10月底发布。工信部当时表示,为进一步优化水泥玻璃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修订印发该《实施办法》。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加严水泥置换要求、完善产能核定方式、实施地区差异管理、简化跨地区产能转出程序、加强与能效环保政策协同等五项要求。
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批复产能与实际产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维护批复产能的严肃性,要求补充新增产能必须遵循产能置换政策,严格产能管理,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
具体而言,企业已经扩产,必须通过产能置换补充增加产能,同时通过产能置换进一步来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调整产业布局,使产能合法合规。
《实施办法》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重点针对超产。水泥企业开关窑成本低,自然出清速度较慢,如果行业完成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的统一,供给端将迎来实质性减量,相对短期错峰,落后无效产能的有序退出更加关键。有机构预测,若超产政策严格执行,熟料实际产能将从超过21亿吨减少至17亿吨。
(转自:煤炭视界)
Hehson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