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7月6日,“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环保实践者共聚一堂,旨在搭建科学—政策—投资的“三联平台”,深度对接联合国2030议程,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与15(陆地生态)等内容,探索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山地,被誉为地球的“生态脊梁”,承载着全球85%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以及50%的高等植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摇篮。而如今,全球山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退化,每年超过300种特有物种濒临灭绝。守护山地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人类的紧迫使命。
“山地覆被变化、污染问题、开发问题、外来物种问题等都对山地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甚至经济增长、人口变化、文化、生活态度变化都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揭示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挑战。
“当我们保护一座山,守护的不只是树木鸟兽,更是人类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谭周亮致辞呼吁,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共同做到三个“超越”:超越国界,建立跨国保护网络;超越学科,推动科技人文融合;超越代际,为子孙留住绿水青山。
在经验分享环节,先后展示了来自中国西南山地、喜马拉雅地区、英国湖区等全球典型案例。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案例、草海高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茂兰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弹性管理机制探索,以及孟加拉少数民族社区对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不丹皇家自然保护协会的贡献与社区主导的保护、印度那加兰邦山区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尼泊尔以保护区体系为核心的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在成果发布环节,与会嘉宾共同商议了“保护山地生物多样性”的《贵阳建议》。这份建议由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倡议,联合6个成员国共同发起,内容包括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作,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山地方案。
本次论坛由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主办,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承办,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