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明确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成立百年来的奋斗征程中,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切奋斗、党的全部创造、党的全部事业,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征程的奋斗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出发点和目标。党的全部工作、党员干部的一切奋斗,都围绕这个目标,都服从于这个目标,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政绩观,不是简单以GDP的规模和增速衡量工作成绩和发展成就,不是简单以建了多少开发区和工业园、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而要把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给全体人民带来更幸福生活、解决民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奋斗目标。一切发展的举措和努力都集中为一个出发点和目的,不断促进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弄清楚发展的内容和路径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出发点和目的,规定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奋斗的具体内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奋斗、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就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科技自主自立自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要明确,在物质生产、人民生活需要的基本方面,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的发展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产品档次;一定要明确,在我国生产、制造能力已经是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再不能继续四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发展路子,不能简单以招商引资、新增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为发展模式,而是要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之路,走资源节约、绿色发展之路;一定要明确,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以新技术更新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效率的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正确发展、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面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实现这样的使命和目标,必须集中精力谋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在发展实践中,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只有经济建设这一个发展任务,更不是把发展理解为只是GDP的增长,而是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物质生产领域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在发展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总之,要充分看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五大文明一起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任务的实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落实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适应这样的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力,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人翁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充分看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是实现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充分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建设,都需要我们实施一系列举措、完成一系列任务、付出各方面努力。这些举措、任务、努力究竟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弄清楚的前提。应该明确,我们工作成效的大小、得失成败的标准不是简单的统计数字,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更不是只看是否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在推进发展实践中的举措、完成的所有任务、所作的全部努力的得失成败,最权威的评价者只能是人民群众。因此,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发展全过程中明确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这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项目、推进发展举措,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都要以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赞成、高兴、答应,是否有益于人民决定取舍,做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人民标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符合人民利益,是指人民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人民意愿、人民诉求是反映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人民意愿、人民诉求,而不是与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对立的、某一个或极少数人的利益与诉求。坚持这样的人民观,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是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就能得到人民真心拥护、信赖,就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作者邓纯东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