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在我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整齐码放着一摞厚厚的《中国劳动保障报》。自2010年至今,这份报纸已陪伴我走过十五个春秋。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在人社领域探索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获取力量。
初到重庆市合川区人社局工作时,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事务,我常常感到迷茫。2010年的一个午后,在办公室偶然翻开一份《中国劳动保障报》,一篇关于大学生带薪实习的报道吸引了我。报道详细介绍了外省市如何制定方案、明确保障措施、解决实习期间食宿问题,帮助大学生通过实习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这让我豁然开朗:一个好政策的落地执行,原来可以如此高效且充满温度。
此后,我开始尝试将报道中的经验融入工作。那时在基层宣传政策,常有群众急切地询问办事所需材料、对应窗口。面对这种情况,我借鉴报纸有关报道中“让群众办事全过程无忧”的理念,向领导提出在窗口设立临时全程导办平台的建议。经多方协调,我们开展了试点,工作人员现场提供咨询引导、代办代书等服务,切实为办事群众排忧解难。
当年,合川区人社局实现了有效投诉和负面通报“零”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达100%,获评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劳动保障报》不仅是资讯载体,更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后来,我凭借在部队十多年承担宣传工作积累的经验,满怀信心地向《中国劳动保障报》投出了第一篇稿件。稿件聚焦合川区成立社会保险征缴中心,将单位参保的受理登记、征缴征收、汇结算等环节统一管理,有效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投稿一周后,便收到反馈:编辑老师肯定了选题价值,细致指出文章结构、细节描写等可提升之处,并耐心指导我如何突出重点、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稿件经过反复打磨,终于见诸报端。看着印刷出来的铅字,我的内心颇有成就感。更珍贵的收获是,这次经历教会我用新闻眼光捕捉工作亮点。后来,我成为报社的一名通讯员,陆续发表文章。回望写下的每一篇稿件,字里行间凝聚着编辑老师的悉心雕琢,也清晰地勾勒出我从“写材料”到“写新闻”的蜕变轨迹。
2017年,我参加了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深入交流。在研讨“如何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议题时,我分享了合川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保障重点产业企业用工的实践探索,同时也从其他地区的案例中学习了“建立市外劳务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享受社保补贴”等创新做法。带着这些收获回到工作岗位,我及时向领导汇报了交流成果,并提出借鉴建议。相关政策落地后效果显现,当从群众口中听到对政策的好评时,我内心的价值感油然而生。
进入新时代,人社工作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中国劳动保障报》也紧跟步伐,与时俱进。2020年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期间,全区驻村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张志勇主动请缨投身扶贫一线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采访撰写了他的事迹,向报社投了稿。稿件修改过程中,编辑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带着温度的故事最能打动读者,人社工作就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十五年间,《中国劳动保障报》带给我的,远不止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职业坚守与情怀。未来,我将继续与这份饱含民生温度的报纸为伴,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征程中,书写更多动人篇章。
作者丨唐敖
编辑丨邱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