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荆门发布
京山市被纳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治理范围,辖区12个镇、街道的51个行政村共62处农村黑臭水体,经过科学、规范的有效整治,水环境整体质量目前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3年,荆门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京山市被纳入试点项目治理范围。为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京山市坚持“一水一策”,落实“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实现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对辖区12个镇、街道的51个行政村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晨光中的京山河 雁过无痕 摄截至目前,纳入试点项目的62处水体已按两个年度四期工程如期完成,昔日的污水塘、垃圾坑、荒郊野堰如今已变成清澈见底、鱼虾畅游的农村生态休闲打卡地,以及村民早晚纳凉遛弯的歇脚地,改造之后的水体点位也为美丽乡村生态画卷增色添彩。
共治共享 共绘碧水清流
新市街道四岭村属京山城郊村,是荆京示范带核心村,也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先后在田家垱堰、周家岭堰塘、草堰角堰塘、闵家湾堰塘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广泛发动村民,群策群力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共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欢”的美丽家园。
新市街道四岭村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清理淤泥9500立方米,修建护坡960米,建设人工湿地6座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3座,铺设污水管道,种植水生植物……昔日的烂泥坑、荒郊野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水体面貌及周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成为城郊生态休闲打卡地和居民健步骑乘歇脚地,顺流而下汇入京山河的水质均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治水保水 守护乡愁水脉
孙桥镇花苑台村在治理前,化粪池、厨房废水、畜牧养殖污水和其他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荷花池塘,造成荷花池塘和小沟小渠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浮游植物完全覆盖水面,与周边美好环境格格不入。
花苑台村 图片来源:京山生活
该村以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为契机,为每家每户铺设了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再利用现有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将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集中净化处理后排出。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层层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最后排放的污水可达到农用灌溉的标准。
结合楚王宫遗址及特色地理、自然资源,该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以赏荷采莲为依托,用好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展现出浓浓的乡风,走出了一条观光旅游和水文化景观相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内外兼修” 推动“村企共兴”
永兴街道汪林岗村5组刘家咀位于工业园区,周边有2000多名企业员工,通过探索“村企共兴”模式,实现村企民互促发展、同步发展。
治理过程中,对接入城东污水处理管网,实施塘堰清淤、边坡硬化、铺设休闲步道及绿化、美化周边环境等生态修复措施,对刘家咀堰塘进行治理,昔日的“垃圾池”旧貌换了新颜。同时,对该组28户村民房屋进行立面改造,修建停车广场,硬化通组通湾道路,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为人们打造休闲娱乐的小游园。
充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穿针引线”的作用,根据企业员工需求,该村引导村民开展自主创业,增加村民就业岗位,扩大村集体收入。目前,该村村民年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建管并重 助力乡村振兴
在永漋镇黎家大岭村,全村配合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将厨房污水、厕所污水、洗涤污水通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小型湿地处理后排放,杜绝污水直排。不搞大拆大建,将小微水体和水系周边环境绿化亮化,融入乡风文明元素,建成生态休闲小游园。
同时,积极发挥党员、群众力量,采用“八共”工作法配合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原有的“脏、乱、差”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三分建七分管,该村所有堰塘和沟渠均按照河长制标准将责任落实到了村组组长。同时加强治理后水体的日常维护,配合在整治后的水体中科学合理栽种和控制水生净水增氧植物,逐步提升水体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