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不沿江、不靠海,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何以成“全国百强县”?降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粮食产量如何能稳居全省第二?“一线总指挥”来自于省直经济部门,会带来哪些新气象?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县遇全球”报道组走进湖北省枣阳市,探寻这座“千古帝乡”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密码。
“我们引进的企业,刷新了全国速度”
枣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故里、抗日战争中枣宜会战发生地,还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
土地总面积3277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11.95万人、2024年GDP达874.58亿元,如今的枣阳已是湖北的八个“全国百强县”之一,且具有特殊性——大别山革命老区里的唯一一家,南(阳)襄(阳)盆地里的唯一一家,地处湖北却不在长江沿线的唯一一家。
2023年11月19日,枣阳一中百年校庆典礼上,“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回母校满怀深情地分享自己为我国航天事业艰苦奋斗的历程,表达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百万枣阳人民大力弘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打拼的结果。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枣阳近些年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通过产业“三线并进”推动转型发展——
首先是坚决技改提能,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立晋钢铁、飞龙摩擦等传统龙头企业打造“智慧工厂”“5G工厂”,加快蓝带啤酒、万通棉纺等企业的智能化技改升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市场驱动,比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的枣阳汽车摩擦材料产业,正加强与东风、北汽、陕汽、途虎养车的对接合作,以实现从商用到多用、传统到智能网联、前市场到后市场的三个关键转型,让销售“旺”起来。
枣阳市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面貌、城市能级得到有效提升。图为沙河沿岸绿地一景。其次是竞逐储能高地,推动新兴产业聚势突破。枣阳正在加速成为湖北县域储能高地,投资60亿元的双登储能建成投产,投资89亿元的华润大力钒液流电站即将建成,投资30亿元的中电建制氢制氧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当地正在招引氢能汽车项目落户,进而打通汽车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这两大主导产业,让产业“串”起来。
再次是锁定低空赛道,推动未来产业抢滩布局。2024年,枣阳压茬推进军地协议签订和项目报审报批,通航机场已顺利开工建设,由此拥有百公里内独有的、稀缺的、干净的空域资源。在不断开发“低空+应急”“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在有序布局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生产、航空材料等产业项目,争创湖北县域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让经济“飞”起来。
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在接受长安街知事采访。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在营商环境方面,枣阳是全国创新县(市)。2024年以来,当地搭建了“枣事早办”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在市域内“一网联办”,企业办事方便了、政务服务提速了、基层负担减轻了、群众获得感增强了。
特别是在服务市场主体方面,“枣事早办”平台精减环节145个、材料580份,审批类项目办理时限缩短了50天,核准类项目缩短了20天。“我们引进的山东宁丰木业,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21天、从开工到建成并达产仅用了9个月,不仅刷新了‘襄阳速度’,也刷新了全国木材加工行业的速度。”杨晶说。
“全省1/30的耕地,贡献了1/20的粮食”
如果说枣阳的工业基础在湖北县域之中得天独厚——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当地拥有29个,相比之下发展农业,尤其在水资源方面,却是“天崩开局”。
众所周知,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水资源总体丰沛。枣阳却是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基本年年旱情不间断,由此得名鄂北岗地“旱包子”上的“旱尖子”。一方面,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54毫米,只有湖北省降雨量的一半,是全省最少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地势东高西低,水由东往西流,但无大的河流和水系。
面对水资源紧缺这一现状,枣阳选择发展节水农业,比如相对抗旱的桃。“我给我们的‘枣阳皇桃’带带货,这个是我们的蟠桃,这是黄金蜜7号……”杨晶拿起桌上的桃子,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市优质桃的种植面积为35万亩,年产量达到55万吨,综合产值83亿元,规模稳居华中地区第一。
“今年,桃的品质更好、甜度更高。不是主动,我们被动地搞了一个‘饥饿营销’,现在好桃子买不到了,因为产量比较稀缺。”杨晶笑着说,平均下来,现在每斤可以多卖一块钱。经测算,今年枣阳桃产业的产值可以突破100亿元。
天帮忙的背后,则是人努力。为了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枣阳近年来持续推动桃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把产业做起来、把附加值提起来。当地建成了湖北省首个桃产业智能分拣中心,可自动检测糖度、硬度、成熟度,确保标准化出货,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
最为关键的是创品牌。这两年,枣阳市邀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良品铺子董事长程虹教授,精心编制《“枣阳皇桃”区域公用品牌顶层战略规划》,精准策划品牌运营推广、品牌支撑体系,打造“爆品、爆单、爆点”。同时,当地正在全力争创省级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水果品牌。
面对水资源紧缺,要节流,也需要开源。2015年10月,被称为“湖北一号水利工程”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2021年,总干渠基本实现通水,并于次年初开始向枣阳进行试调水。2024年10月,二期工程枣阳段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补充改善当地80万亩耕地灌溉和60万人饮水问题。
加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力提高粮食单产,多重努力之下,枣阳的粮食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第二。“在省内,我们用全省1/3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1/20的粮食产量,也让‘中国碗’盛满了更多‘荆襄好粮’。”杨晶自豪地说。
“县域百强,就要有百强的担当”
2024年5月底,时任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的杨晶,离开工作20余年的武汉,出任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
“毕竟只来了一年,远远谈不上什么成绩,主要在工作中向大家学习。”杨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最深的感受是,在省委和襄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枣阳的发展路径更清晰,发展的基础更夯实,特别是干部的精神头更足了。”
枣阳是著名的“中国桃之乡”。目前全市优质桃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55万吨,规模稳居华中地区第一。2025年,“枣阳皇桃”综合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枣阳的目标是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千亿突破,并在“十五五”末,也就是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能够突破1300亿元,争取达到1400亿元,这也是现在“全国百强县”前50的水平。发展定位为“建设襄(阳)南(阳)随(州)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并致力打造“一区三基地”——
首先,解决好水的问题是重大政治责任,要打造国家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先行区;其次,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要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第三,枣阳工业基础较好,新能源新材料和汽车装备制造双双入围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打造全省新能源和汽车装备制造基地;第四,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要打造全省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枣阳市全力打造湖北省储能高地。图为太平镇光伏绿色能源基地,让昔日荒山变成了风光互补的绿色能源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枣阳根植性主导产业之一。图为总投资60亿元的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干部队伍的高素质和好作风。目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前段时间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还亲自出席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开班式,并作专题辅导报告,作为学员之一的杨晶听后深受教育、倍感振奋。
“县域百强,就要有百强的担当,就要有百强的样子。”杨晶表示,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党在县域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党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形象的代表人,将坚决扛牢“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始终保持“拼、抢、实”的作风,持续涵养“做潜绩、求远功”的静气,与枣阳干部群众一道,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展现枣阳担当、贡献枣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