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年的A股市场,犹如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算力狂潮、关税博弈、新消费医药轮动,资金在震荡中寻找方向。
在这场资本博弈的角逐中,一个曾被低估的“隐形冠军”正悄然崛——北交所。而北证50作为北交所首个代表性指数,其上半年的亮眼表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纵观上半年A+H市场主要指数表现,北证50以39.45%的涨幅一骑绝尘,稳居涨幅榜首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在4月遭遇关税冲击大幅下挫后,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完成了反弹,并在此后屡创新高。
与之相呼应的是,北交所主题基金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截至6月30日,年内公募基金产品业绩涨幅榜排名前10的产品(剔除QDII)中,就有三只来自北交所主题基金,分别位列涨幅榜的第1、第3、第10名。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北交所主题基金的表现更为突出。
01 最不“卷”的市场
Wind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公募基金产品业绩涨幅榜排名前10的产品(剔除QDII)中,排名前3的均为北交所主题基金。其中,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混合(014283)更是以175.64%净值增长率位居全市场基金收益第一名。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混合不仅绝对收益突出,也大幅跑赢北证50指数及业绩比较基准。截至今年年中,2025年上半年、近1年、近3年较北证50的超额收益分别为32.71%、75.62%和151.64%。
与近些年国内主动权益战胜宽基指数的难度不断加大不同,过去三年70%以上的北交所主题基金均战胜了北证50这一基准。
这一现象,正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中国映射。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功能良好、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其中包括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价值。
因此,当一个市场的机构参与者越多,价值发现越充分,市场就越趋向于有效,在这个市场战胜指数就越困难,这便是美国公募基金经理很难战胜指数的原因所在。
反观国内市场,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的研究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卷”,这一现象也正逐渐显现。
而北交所作为最年轻的证券市场,当前其机构参与者不算多,市场还不算太“卷”,还有很多没有充分价值发现的地方,因此,正是机构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充分大展拳脚、进行价值发现的地方。
02 从低谷到高光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一原因外,过去三年70%以上的北交所主题基金能够战胜北证50这一基准,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离不开北交所这片孕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沃土。
在北交所成立之初,投资者期待较高,运行后部分公司表现不及预期,也造成了部分投资者的撤出,部分公司流动性明显萎缩,北交所逐渐成为估值和流动性双低的洼地。
沉寂之后,“深改19条”及“并购六条”等政策陆续发布,上市、流动性机制及并购重组规进一步优化,北交所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北证A股的ROE、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充分反映了其“小而美”的特征。
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承压,但北证A股2024年的ROE(6.54%)优于创业板(5.46%)和科创板(2.45%),销售净利率从2024年的6.19%也小幅提升至6.55%。
更重要的是,北交所上市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总额也持续增长。
北证A股的PE指标从2021年开板初期远落后于主板,到2024 年开始反超,这一变化反映了其投资价值的提升以及市场认可度的显著改善。
板块投资价值提升及优质公司上市显著放大了北交所成交量,2025年后北证A股成交量已基本与科创板持平。
从换手率看,2023年11月后北证A股换手率持续高于双创板块。
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北交所的配置比例也明显提升。
Wind数据显示,2022-2024年末公募机构在北交所重仓配置规模分别为22.60亿元、33.22 亿元、54.18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值大幅提升至67.43亿元。
参与北交所投资的公募基金公司数量也从开板时的8家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34家。
可以说,北交所历经三年多运行,已成为优质中小企业及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重要孵化平台。
虽然北交所估值和流动性已明显改善,但公募基金参与比例仍较低,仍是能充分发挥主动研究能力、创造超额收益的领域,这也是北交所主题基金2025年大幅跑赢市场的原因所在。
03 十年磨一剑
作为近三年领跑北交所主题基金的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其业绩的背后与基金经理顾鑫峰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还要从顾鑫峰与新三板、创新层及北交所的渊源说起。
早在2015年新三板兴起时,顾鑫峰就调任华夏基金子公司华夏资本,担任新三板业务部负责人并成立专户从事新三板投资。
2020年新三板设立精选层时,华夏基金发行了首批可投资精选层的公募基金,顾鑫峰成为首批主题基金——华夏成长精选6个月定开混合的基金经理。
2021年北交所设立,他自然成为首批北交所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
华夏基金及顾鑫峰完整见证了新三板从创新层到精选层,直至北交所的蜕变。
其间,顾鑫峰对新三板公司的跟踪调研已持续十年以上。
以北交所某创新药公司为例,他2015年首次调研时,该公司尚处新三板,正在研制的一款创新药连Ⅰ期临床试验都未完成。如今该公司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市值增长数倍。
顾鑫峰一路见证了诸多类似公司的成长,长期的跟踪与深入研究使他对中小型创新公司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投资机会来临时,反应也更加敏锐。
以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的行业调整为线索,可以发现顾鑫峰对公司及其背后的产业趋势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
新能源板块在北交所中权重不低,部分公司在产业链中也有着稳固的地位,但顾鑫峰考虑到当时光伏行业已经陷入“内卷式”竞争,2023年下半年以来,基金大幅减仓电力设备板块。
在2023年四季报中,顾鑫峰写道:“我们对于个别 2023 年业绩趋势不是很好的个股进行了减持,同时增配了部分汽车零部件、高端材料行业、创业药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
这个时期顾鑫峰逐渐增配的汽车零配件公司,正是后续基金上涨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公司既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国产车崛起的时代机遇,成为优质整车厂核心供应商;又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下,切入旋转关节、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形成新增长点。
此外,顾鑫峰还是一位多面手,除了上文提到的创新药,他管理的基金中还配置了一批高端新型材料的细分龙头公司,也成功挖掘到在大众运动趋势下运动补剂的投资机会。
这也侧面证明,由于新三板庞大的基数,北交所不乏优秀公司,在很多领域都能挖掘到竞争力强的公司。
04 尾声
当资本市场的聚光灯终于照向北交所这片沃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交易所的崛起,更见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
北证50指数如虹的涨势、主题基金耀眼的业绩,公募参与数量和持仓规模的双升……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小而美”企业的价值重估,更暗藏着一场关于中国创新力的资本叙事,北交所已悄然完成从“流动性洼地”到“超额收益沃土”的蜕变。
以顾鑫峰为代表的投资者用十年坚守诠释的价值投资真谛,正在北交所这片试验田结出硕果。
展望未来北交所的投资机会,基金经理顾鑫峰在冷静的同时又充满期待:短期市场走势往往由风格主导,在经济复苏初期以及流动性充裕时,小盘股通常表现更优,目前部分北交所股票的估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交所正处于制度红利与流动性改善的共振期,它的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个欣欣向荣、不断扩容的市场仍有大量估值合理、竞争力强的公司值得挖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