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7月7日电(记者闫鹏)7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程序化交易细则实施新规,市场前置应对充分,无需担忧其实际的边际影响;细则实施有助于提升监管能力,推动量化行业从单纯的速度竞争转向策略创新,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市场对新规实施影响已平滑
《实施细则》是北交所针对中国证监会2024年5月发布的《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制定的业务规则和具体举措,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监督检查等事项作出细化规定。该细则于2024年6月开始征求意见,在2025年4月正式发布,自2025年7月7日起施行。
《实施细则》对中国证监会上述管理规定规定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其中,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最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实施细则》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晨明表示,本次规则的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细则分别发布于2024年6月和2025年4月,已为市场留足适应时间。从时间顺序看,2024年6月头部量化开始策略降频,当年第四季度量化私募主动下调管理规模;2025年6月下旬,量化私募已陆续提前对照新规自查。“也就是说,规模和策略上的前置应对都支持平滑过渡。”
“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对量化机构而言,高频套利、日内回转交易等依赖速度优势的策略收益面临下滑风险,机构需要转向低频量化或基本面量化策略。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市场环境将变得更加公平,高频交易干扰减少后,市场价格发现效率有望提升。”北京地区某量化投资机构人士说。
该机构人士表示,市场上部分投资者可能担忧容量相对较大的股票量化策略,如指数增强、市场中性策略等会受到冲击。实际上,这类策略受细则影响相对有限。一方面,此类策略换手率因为主动或被动的约束,普遍低于200%,远低于高频策略的交易频率,难以触发申报速率监管阈值;另一方面,持仓分散特性使其单只股票交易金额占比通常不足0.5%,无法满足“短时间大额成交”认定条件。“程序化交易细则的实施,对于我们普遍接触到的策略影响相对有限,且从长远来看,细则也会推动资本市场更加公平、稳定、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细则》对高频交易实施差异化收费预留下政策空间。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程序化交易新规的实施,主要强调的是规范,并且对高频交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可以预期,未来高频交易的量化机构交易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套利空间也会因交易成本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频交易监管和引导量化机构规范运作。
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
根据《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投资者发生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的,北交所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相关业务规则规定,对其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二是投资者因发生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被采取暂停证券账户交易或者限制证券账户交易措施的,视情况通报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商请协同采取现场检查、约谈提醒等措施。
在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前夕,7月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示范文本)》,对程序化交易报告、交易行为管理、高频交易管理、违约责任等内容作出约定,为证券公司同客户订立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的相关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源泰律师所事务所基金团队合伙人张雯倩认为,近年来,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程序化交易虽然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机构投资者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并侵蚀中小投资者的公平交易环境。从近年处罚案例看,程序化交易参与主体在进行程序化交易时,要遵守监管规则,建立实时监控与动态预警机制,评估交易策略对市场的影响,避免影响正常的交易秩序。
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并非扼杀量化交易,而是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平衡市场公平,引导行业从依赖速度转向深度研究。头部机构凭借技术优势和合规能力占据主导,中小机构需在细分领域创新突围。未来,量化行业将更注重策略的稳健性、数据的创新性和合规的可持续性,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