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本报记者 薛雅兰/文
“您可以领取‘高考补贴’,提前办理‘助学贷款’。”
“我有学校的内部名额,保准孩子能够录取好专业。”
……
近日,随着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拉开帷幕,部分不法分子紧盯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专业选择、政策解读时的焦灼心理,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夸大宣传等手段,精心设下“大数据精准填报”“内部指标”“特殊渠道录取”等连环陷阱。
事关孩子前途,家长往往容易放松警惕,掉入诈骗圈套。那么,如何警惕这些“花式”骗局,提防招录陷阱?近日,邯郸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通过案例分析,为广大家长和考生拆解骗局、筑牢防诈防线。
填报志愿指导骗局
案例回顾:孙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广告,便联系对方,对方添加了孙女士的微信后要求支付799元报名费,后又以一对一辅导、做细致化服务为由,让孙女士转账2899元。此时孙女士发觉不对劲,于是向对方索回报名费,对方表示不同意,孙女士再发消息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骗局解析: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常伪装成“权威专家”,谎称掌握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并通过中介、网站、APP等平台,打着“专业指导”的旗号向考生及家长提供有偿志愿填报服务,借此收取高额费用。
警方提醒:请广大考生及家长注意,各地教育部门从未授权或与任何社会机构、企业合作开展收费的志愿填报指导工作。最权威的报考信息请参考各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报考指南》以及高校官方公布的招生资料,考生可据此进行自主分析。若确需寻求机构咨询,务必仔细核实其资质,谨防上当受骗。
轻信“网络招生”骗局
案例回顾:高考结束后,考生小沈自觉发挥欠佳,因担心难以考入心仪高校而陷入焦虑。她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结识了一名自称“冯老师”的人。对方谎称与多所高校存在“内部合作”,承诺仅需缴费即可入学并获取正规文凭。
为骗取信任,“冯老师”向小沈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及学籍证明图片,并声称缴费后即可在学信网查询学籍信息。小沈分多次转账总计2.1万元,但始终无法核实学籍信息,最终被对方拉黑。
骗局解析: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求学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心理弱点,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包装虚假账号并发布极具诱惑性的广告信息。他们虚构“院校合作”“保过录取”等概念,伪造录取通知书、学籍证明等“官方文件”,以“缴费查学籍”等话术诱导受害人转账,得逞后迅速消失。
警方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务必提高警惕!无论在填报志愿、等待补录或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任何阶段,都必须通过权威正规渠道核实学校信息:通过访问所在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或目标高校的官方招生网站。
同时重点确认学校的招生资格是否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内、办学性质以及毕业证书能否在教育部指定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进行查询认证。切勿轻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
案例回顾:考生小王立志报考军校,但因分数略有差距而沮丧。此时,他接到一个自称某军校“招生办主任”的电话,对方声称学校有“内部招生指标”,只要小王缴纳一笔“保证金”,即可获得入学资格。为骗取信任,对方还通过QQ向小王展示了伪造的“学校招生公文”。小王及家人信以为真,当即缴纳了5000元保证金。然而,苦苦等待后,小王始终未收到任何录取信息。
骗局解析:此类骗局多发生在高
考志愿录取结束后或录取过程中。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编造谎言。“预留”名额陷阱,在录取开始前,就以各种理由要求家长交钱“预留”入学名额;谎称某高校尚有未招满的名额,只需花钱“打点”即可获得“补录名额”;兜售“内部指标”,吹嘘有特殊关系,能搞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诱骗家长购买。其核心均是利用信息差虚构入学机会,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依据考生分数、志愿和招生计划进行,全程公开透明、按规操作。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特招名额”“花钱买分”等非正规渠道。整个录取过程更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以“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等名目索要钱财的,必定是诈骗!
此外,高考征集志愿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面向符合条件的落榜考生公开征集志愿并进行录取。绝无可能针对个人私下操作,更不会以此为由收取费用!
艺术类招生骗局
案例回顾:考生小王接到自称某大学招生办的电话,称因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其录取状态为“自由可投”,需立即缴纳学费“锁定名额”,否则将面临退档风险。小王信以为真,向对方转账8000元。
骗局解析:艺术类招生涉及门类多,投档规则和程序相对复杂,录取周期较长。骗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急心理,谎称有“内部渠道”可运作,甚至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等话术进行恐吓,最终目的就是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艺术类招生同样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分数线和招生程序,受严格监管,绝无可能通过私下交钱“运作”成功!考生应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状态,保持冷静,切勿相信任何“交钱保录”的承诺。
助学金、奖学金骗局
案例回顾:小张家中生活困难,但他学习优异,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打算通过助学金和勤工俭学交齐四年学费。在入学前,他收到自称录取高校学生处负责人的电话,对方称了解小张的家庭情况,可以为其申请助学金,但要先交一部分的报名费,小张信以为真,不幸被骗。
骗局解析: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个人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或高校工作人员,以考生符合“奖学金”“高考补助金”或“国家助学金”资格为诱饵,要求缴纳所谓的“押金”“手续费”或“报名费”来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凡是接到自称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等电话或信息,务必主动通过官方渠道,与当地教育部门、录取高校的官方电话或网站进行核实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