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演出现场。
台上精彩演出,台下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 于秋莹
7月3日至6日,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哈尔滨大剧院完成首站5场演出,以民族大义点燃城市流量:7170名观众走进剧场,平均上座率高达96%,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达12%。
文旅融合新名片
外地观众千里奔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部改编自同名经典力作、深情讴歌民族大义的音乐剧,用当代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将91年前哈尔滨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史重新唤醒。它不仅仅是历史回望,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引发强烈情感共振的精神“顶流”。
12%的外地观众占比,是这部“红色大剧”破圈效应的生动注脚。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凭借其深刻主题与现代艺术表达,成为吸引外地游客感受哈尔滨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磁极”。
上海观众程盼盼专程二刷,并前往剧中原型地哈一中“红色寻踪”:“舞台上的英雄仿佛活了过来,他们曾真实地战斗在这片土地上。”苏州观众陈薇特意改签行程观看末场:“在短视频刷到推广曲《他的目光》,就迫不及待想亲身感受这段历史的重量。”杭州“00后”观众林昊观后立刻下单购买纸质版原著:“原以为红色题材会枯燥,没想到被彻底征服!”
这些真实的奔赴与反馈,打破了“红色剧目难出圈”的固有认知。音乐剧这一流行载体,成功将厚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吸引八方来客的文化新名片。
民族大义
穿越时空的精神“顶流”
《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传递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的强大感召力。剧中地下党王一民在讲台与战场间的身份切换、玉旨一郎的文化撕裂困境、卢淑娟的坚定反抗、罗世诚的热血无畏,以及塞上萧与柳絮影的悲壮爱情……这些在战争阴影下关于信仰、抉择与牺牲的故事,通过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舞台呈现,直击观众心灵。演出中,观众或热泪盈眶,或攥紧拳头,为角色的命运揪心、为英雄的壮举震撼。
演出结束后,自发踏上“红色寻踪”之旅成为一些观众的新选择。这印证了在碎片化信息时代,观众对深刻精神内涵的渴望从未消失。《夜幕下的哈尔滨》以“硬核内容+柔软表达”(音乐剧形式)的组合拳,精准呼应了时代精神,让民族大义成为触动心灵、引领风尚的“顶流”价值。
“这是保利文化与哈尔滨文旅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双向赋能。”总制作人周涛道出了项目的深层意义。该剧主创团队三赴哈尔滨采风,松花江滨洲铁路桥的意象融入舞美,灯光色彩勾勒冰城特质,服装设计体现“凛冽中的热烈”,让舞台成为会呼吸的哈尔滨历史容器。
7月11日起,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将开启首轮巡演,登陆北京、上海等全国舞台。王一民播撒革命火种的身影、冰城人民抗争的姿态,将满载冰城精神火种,从哈尔滨出发,将这份源于民族大义的精神力量与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在更广阔天地中燎原。
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热血在此共舞。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正以艺术为媒介,让哈尔滨的红色基因与民族大义,成为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精神“顶流”。
下一篇:鹅肝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