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秋莹 封娇 于博洋
来自韩国的舞蹈编导张恩淑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新表达,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注入灵动生命力。作为资深音乐剧人,张恩淑曾为《变身怪医》《摇滚年代》《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多部口碑佳作操刀编舞,凭借“风格灵活”与“稳定输出”的专业实力,成为国内音乐剧编舞领域的中坚力量。此次与《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相遇,让她以舞蹈为笔,在舞台上书写出一段跨越时空的冰城故事。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与如此优秀的制作团队、国内顶尖的舞台剧前辈和音乐剧演员合作,我感到无比荣幸。”张恩淑谈及此次合作,眼中满是真诚与感激。在她的创作理念中,编舞工作是将文字、音乐与历史底蕴熔铸成鲜活的肢体语言。“我习惯从研读剧本开始,仔细揣摩编剧杨硕老师的创作风格与故事内核,再结合音乐激发想象力。当看到舞美设计后,舞蹈的编排方案才真正落地。”张恩淑坦言,音乐剧的舞蹈编排必须与音乐同频共振,“舞蹈风格是跟着音乐一起走的,音乐能给到我的是最直接的、最清楚的,我要做的是把故事融入每一个舞步之中。”
当被问及舞蹈编排的核心时,张恩淑认为当然是“用舞蹈讲故事”。张恩淑坦言,每个动作都应服务于剧情推进与角色塑造。在男主角王一民身着黑色风衣的打斗场面中,她大胆融入电影质感的动作设计,将角色的果敢与内心挣扎通过利落的肢体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突破了传统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舞蹈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角色灵魂的外显。”
为了还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尔滨的独特韵味,张恩淑多次随“夜哈”主创来哈尔滨实地采风。“哈尔滨既有异域风情,又有市井烟火气。街头有跳芭蕾舞的少女、演奏乐器的艺术家,人们在动荡中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舞台上,这些细节也都被张恩淑转化为舞台语言,群舞中加入芭蕾舞元素、街头艺术场景的复刻,既还原了优雅气质,也反衬时代洪流中的人性坚韧。
在创新表达与叙事逻辑的平衡上,张恩淑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创造观众从未见过的新鲜感,同时让每个动作服务于叙事。”张恩淑以华尔兹表现角色间若即若离的情愫,用梦幻探戈勾勒炽热情感,以充满力量感的现代舞诠释罗世诚复杂的命运。这些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舞蹈成为串联角色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纽带。“虽然故事发生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但每个角色都蕴含着向阳而生的力量。”
从编剧笔下的文字意象,到舞蹈编导足尖跃动的光影,《夜幕下的哈尔滨》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与热爱的艺术对话。相信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都能在旋律与舞姿的交织中触摸到跨越时空的共鸣。
上一篇:上保险!“保梯”又“保人”
下一篇:乡村小菜园 “种”出致富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