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工具,规划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还是国家在特定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社会治理的深刻体现
●四川产业发展与规划对整个国家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打造战略性电子工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材料医药、重大装备等五大产业备份基地,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亟需注意锻长补短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规划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布局的预设,更是推动国家长远发展、调动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协同的核心驱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我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编制工作既是中国发展战略的蓝图,也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而精准、科学地编制规划不仅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更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在此背景下,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非经济领域的单一项目,而是涵盖了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选择、国家安全的保障、社会公平的推进以及文化自信的塑造等重要内容。
四川产业发展与规划亟需注意锻长补短
规划的本质是对区域价值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重构。作为战略性工具,规划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还是国家在特定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社会治理的深刻体现。区域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配置,更依赖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因素的统筹规划。政府通过对资源、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有序调配,借助规划手段来引导和优化区域发展的路径。这一过程涵盖了宏观的战略布局与微观的资源配置,旨在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的高效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因此,规划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本身,还涉及社会公平、文化传承与生态平衡的实现。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据经济学理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形态。四川产业发展与规划对整个国家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打造战略性电子工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材料医药、重大装备等五大产业备份基地,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亟需注意锻长补短。
四川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明显,不仅是全国工业体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而且在军工、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上具有显著优势。但也要看到,四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仍存在技术短板;二是供应链稳定性承压与输入性风险;三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应急协同机制亟待完善。
结合四川实际,四川产业重构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筑牢制造业基础,鼓励耐心资本布局未来产业并明晰新赛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强新型数字基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是聚焦关键产业备份,提升产业链韧性。紧扣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补链强链增强重点领域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细分领域竞争力,深化国际合作完善多元化供应链,抓住产业西移机遇。四是把握产业培育关键路径。优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引导要素流向关键领域,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行业标准制定。
以规划理论和产业重构实践为基编制规划
以规划理论和四川产业重构实践为基础,规划编制要遵循四大核心原则、把握四个关键理念以及创新方法与工具的关键应用。
遵循四大核心原则做好规划。在规划编制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坚守科学性与合理性,遵循以下四大核心原则:一要审时度势,深刻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地位日新月异,在编制规划时需要深刻洞悉当前国际形势的历史脉络,精准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与诉求,同时在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守战略定力,主动顺应时代变迁的潮流。规划既要考量外部环境的动态演进,又要贴合国内实际状况,确保内外政策的和谐统一,为规划的有效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规划要紧密贴合区域自身的实际状况,明晰优势与劣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政策导向,强化优势领域,补齐短板弱项。此过程需要基于对区域自然条件、资源储备、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等多维度的深入剖析,确保规划既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又能有效应对潜在风险与挑战,实现区域的稳健发展。
三要突出特色,强化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我国各地在主观与客观条件上存在差异性,其特色、亮点及自然能源资源各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更加鲜明地展现各地特色,便成了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科技教育、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改革创新等因素,作为突出地方特色的重要考量。
四要站高谋远,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不应受当前或历史的局限,而应着眼未来,为长远发展谋篇布局。这涵盖交通网络的规划、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诸多方面。规划者须具备前瞻性的战略思维,预见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见性安排,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四个关键理念做好规划。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发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不足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全面布局,精准施策,不仅要在经济增长模式上寻求突破,更要注重区域协同、安全筑网、人口结构应对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是理解新旧动能转换,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依托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增长点。二是促进区域城乡协同,打破“中心—外围”固化格局。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基建强化与产业升级缩小差距,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发展格局。三是坚持安全底线思维,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筑网”。在粮食、能源等领域完善法规、强化监管、提升应急能力,构建多层次安全体系并加强国际合作。四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织密“一老一小”保障网。在“十五五”规划中,要高度重视“一老一小”的“金银经济(金色童年与老年银发经济)”需求,完善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与教育公平,织密社会保障网,推动家庭、社区、政府协同参与,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均衡发展。
创新方法与工具的关键应用做好规划。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迁,创新的方法和工具是提高规划精度和实施效力的关键。
一是主体转变,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建立多元共治生态。通过公开征集意见、举行听证会等方式,积极引入公众、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到规划编制中,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反映民意。
二是工具转变,从“纸画笔算”到“现代技术”构建全息决策系统。利用大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息决策系统。
三是逻辑转变,从“静态蓝图”到“动态进化”形成自适应规划能力。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