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菜田”构建农业数据“全息感知”网络,实现精准化、无人化种植管理;人工智能金融平台以人工智能推动资金交易、财富管理等运行流程和服务模式变革;基于AI机器视觉的智能视觉体系,推动钢铁制造从人工“经验驱动”到智能“模型驱动”的全流程智慧化升级……从指尖到云端,数字连接起城市每一个角落;从创新到应用,科技为生活注入智慧与活力,如今“数字友好”正融入城市的创新发展,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城市作为技术变革与政策创新的核心载体,逐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7月2日,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聚焦“数字友好”,共话新技术下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未来。
从2021年首届大会提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到今年提出“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大会主题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技术创新发展的演变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强调技术应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技术向善与普惠包容。
如今,数字化应用变革传统发展方式并打造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增添新动能;数字技术重塑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让百姓生活更高效、更可及、更贴心;数字化手段助力精细化环境管理,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挑战的韧性……城市在拥抱数字技术时,也让市民都能平等便捷地获取服务与机遇。
正如北京在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中作出的表率。一方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去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智能产业快速成长,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数字创新技术让北京中轴线在数字世界“重获新生”,智慧感知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助力守护“北京蓝”,在线医疗等智慧医疗体系让百姓就医问诊更加便捷,数字技术优化城市管理有效破解“大城市病”,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打造一个更便捷、更温暖的城市。
对此,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北京在全球首创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赋能于人、温暖于人,让每位市民都能平等安全有尊严地共享数字红利。让城市在数字化浪潮中更具有包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数字时代的具体实践。
“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马建春表示,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会上,各方共同发布了《全球数字友好倡议》,该倡议围绕数字治理、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安全保障等十大维度,提出构建包容性数字发展范式,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
对此,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表示,根据WTO《2025年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全球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规模已突破4.5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2%。这一趋势凸显了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仍在持续扩大。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与数字友好所倡导的包容性增长理念仍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规则体系,让数字技术的红利真正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这一根本目标。
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全面升级,对于推动全球数字包容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如何推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与会嘉宾也提出了建议。
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兼顾城市治理现代化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促进城市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汇聚,深化数据资源流通利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综合载体。”中宣部副部长、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在致辞中说,要强化创新引领,突出原创技术和创新场景分享,培育城市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城市管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强化以人为本,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深化“一网通办”,让城市发展更好造福人民。
“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认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创建包容、普惠、安全的数字友好城市生态系统。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更是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数字友好”这一新理念在城市的落地,将为更多新技术新应用的落地创造新环境,为更多数字技术的普惠打造新空间,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点亮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