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闭幕演出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恼包村举办。7月3日至6日,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上演。活动组织了65个传统音乐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集中展演,并特别开展了8场原生民歌走基层惠民演出,让民歌艺术走进群众,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余冰玥/摄
7月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非遗传承人在闭幕式上表演羌族传统民歌“花儿纳吉”。“花儿纳吉”是羌族婚俗仪轨的活态载体,于2018年入选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余冰玥/摄
7月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闭幕式上表演了江西省武宁县传统音乐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武宁打鼓歌传唱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余冰玥/摄
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原生民歌走基层惠民演出在景区内举行,传承人演唱赫哲族嫁令阔《狩猎的哥哥回来了》。赫哲族嫁令阔是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的传统音乐,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集中展演在内蒙古博物院院前广场举办。一位前来观看的小朋友与壮族三声部民歌《诶嘿》的表演者合影。壮族三声部民歌于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诶嘿》的创作结合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壮族嘹歌,由壮族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顺红、自治区级传承人余显专与青年组合“梢丽组合”(刘海嘉、潘婷、姚启媛、韦新琳)共同演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集中展演在内蒙古博物院院前广场举办。来自甘肃的歌手们身穿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演唱哈萨克族民歌《故乡》,结束后向观众谢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集中展演在内蒙古博物院院前广场举办。来自广西的表演者演绎《烟墩大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原生民歌走基层惠民演出在大黑河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举办。一位观演小朋友在演出人员谢幕时挥手回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原生民歌走基层惠民演出在大黑河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举办。非遗传承人们现场表演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是流传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一带的传统音乐,起源于明代金沙江木船航运劳动实践,通过一领众合的演唱方式反映船工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在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幕演出在敕勒川草原举办。呼和浩特保利童声合唱团演唱鄂伦春族民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7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位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演职人员正在拍摄敕勒川上的夕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7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举办丝绸之路集市等活动,通过搭建蒙古包、陈设各类非遗产品、内蒙古民俗服饰换装体验,让游客体验草原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一位非遗传承人正在现场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挂毯织造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