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纪要头等座)
1、马八升级马九的驱动与应用分析
·升级核心驱动:马八升级至马九的核心驱动源于计算或传输吞吐量的需求提升。下一代IR Server及交换机需达到1.6T链路带宽,串行速率达224G/s,现有材料无法满足该速率要求,因此需进行材料升级。
·应用领域及时点:马九的主要应用领域及时间节点如下:最快应用领域为英伟达AI Server(Rubin系列),预计于2026年启动;其次是交换机领域,思科、Arista、Juniper等头部企业的单端口1.6T交换机需求下需同步升级,但进度晚于英伟达;美国四大云商(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作为主流玩家,当前升级进度较慢。
·技术路线关联:马九升级与玻纤布迭代密切相关,材料升级中玻璃布需从二代布(卢迪开二布)升级至三代布(卢迪开三布,即显影布),以适配新速率要求。
2、马九竞争格局与上游玻纤布作用
·马九市占率展望:在马九领域竞争格局方面,马八市场中台光电占比超60%。马九目前仍处于国内外测试阶段,参与测试的有松下、生益、Toc、联茂、斗山等。当前测试结果显示,台光电暂处于领先地位,大概率会维持领先,但马九具体的市占率占比目前尚不明确。
·上游玻纤布战略地位:石英布(第三代玻璃纤维布)作为战略物资,对马九领域的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能否获取该石英布是决定马九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上游的玻纤布(尤其是Q布)与覆铜板相互成就,共同作用于马九领域的竞争格局及市占率。
3、上游玻纤布企业产能与质量分析
·主要企业产能布局:国内玻纤布企业中,泰山、菲利华的产能扩充速度最快。海外方面,日本的3K(朝日)、幸月以及台湾的宏和等企业也在该领域进行布局。此外,国内还有从菲利华团队分离出的小公司沈九,规模较小。
·供应质量与良率差异:在产品供应质量与良率方面,马三伟尽管沙材外购自国内,但电性能表现目前领先。国内泰山企业与相关方合作改进产品,2025年5月初收到其改善品,电性能较此前显著提升,与阿萨希差距
4、Q布需求与放量时间预测
·Q布放量时点:Q布放量时间预计在2026年Q1末以后小量应用。当前Q布月需求约几万米,主要用于测试,涉及国内外做ASR、交换机的终端客户,总需求量仅几百米。2025年四季度需求可能因大客户项目拉动猛增,主要驱动因素为亚马逊的T2/T3项目(单项目需求预计200 -300万米/月)和谷歌的相关项目,若两家项目同时启动,需求可能达1000万米/月。
·代际布需求对比:一代、二代及Q布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对比如下:一代布,当前行业月需求约600万米,产能约700 800万米/月,台光电实际采购量接近500万米,占比约六层多。二代布,台光电月采购需求约15万米(以交货量推算),行业产能约100万米/月(涉及淘宝、国际富财、台波等供应商),供给能满足需求。因二代布价格较一代翻倍,电性能仅提升4%左右,主要应用于英伟达GPU200、GPU300的switch及Arista等交换机领域,需求相对较小。Q布,2025年三季度台光电需求预计达7 9万米,主要供应商有泰山(4万米/月)、振华(3万米/月)、幸越(2万米/月)、付利华(3万米/月)等,产能合计可满足需求。
5、低膨胀布行业格局与需求展望
·行业竞争格局:低膨胀布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日东纺几乎垄断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月产能约30万米,2024年总产量约300多万米。国内企业当前规模较小但积极布局,泰山玻纤为国内领先者,目前月产能为2-3万米,计划年底提升至20万米/月,2026年目标接近100万米/月,但实际产出受良率影响。其他国内及台湾地区企业产能较低,如宏和月产能仅200米且产出不稳定,日本Unitika月产能约2万米,台玻、富桥等企业月产能多在500米以内。
·需求领域与增长:低膨胀布的核心应用领域包括GPU、CPU、存储芯片(如纳芯片)的封装,AI Server混压板(如英伟达、Ruby系列采用中间层低膨胀布 + 外层M9高速信号层方案以提升刚性和平整性),光模块(华为、中兴、全球第一的旭创均有应用,华为预演(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接近结束,2026年起量),存储主板(三星、美光在DDR6对压设计中因翘曲要求测试低CTE材料),以及苹果的部分小项目(但量不大)。需求方面,受ASIC、GPU、存储芯片等AI相关领域驱动,年增速预计超两位数。
·关键性能指标:低膨胀布的关键性能指标为CTE(热膨胀系数)与模量,需与芯片CTE(约2.8ppm/℃)匹配以降低分装或贴件时的翘曲风险(大芯片如10×10厘米的芯片翘曲可能导致报废)。当前日东纺的CTE为2.8ppm/℃,泰山玻纤已从3.2ppm/℃改良至2.8ppm/℃,与日东纺水平相当;宏和CTE表现尚可但模量略低。
Q: M8材料升级至M9材料的原因是什么?哪些领域明确需要应用该升级?具体时间节点及涉及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A: M8升级至M9材料的核心原因是满足下一代IR Server或交换机对计算/传输吞吐量的需求,当链路带宽达到1.6-1.67、串行速率达224Gbps时需材料升级,其中玻璃布从卢迪开二代布升级至三代显影布是关键技术路线。应用领域主要为明年的AI Server及后续交换机,英伟达相关产品推进速度快于交换机。
Q: A7路线明年是否会升级至M9?
A: 目前A7路线升级至M9的进度可能较慢,主要受美国四大云商推进节奏影响。
Q: 马8领域台光电的市场份额情况如何,马9领域能否复制其领先地位,以及覆铜板行业在高阶领域的竞争格局如何?
A: 马8领域台光电市场份额接近60%以上;马9领域台光电大概率仍将维持第一地位,但具体占比尚不明确。当前马9领域国内外厂商均在测试,台光电测试结果领先。此外,供应链是决定马9领域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Q: 上游战略物资Q布领域哪些企业表现更优且产能布局更快?
A: 国内企业中,泰山、菲利华扩产速度最快;日本的3K、幸月,以及台湾的宏和等企业也在布局该领域。
Q: 秀儿陈的沙主要从哪些供应商采购?
A: 其沙主要从国内采购,大概率来自此前提及的两家国内企业。
Q: 相关企业在产品供应质量、良率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A: 马三伟虽采用外购沙,但电性能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泰山经改进后性能显著提升,电性能与阿萨希差距缩小至1%以内;菲利华、陈久红哥的电性能水平与泰山相近。
Q: K5部的放量时间预计在何时?当前若已有K5部出货,其应用领域与技术迭代之间是否存在误差?是否存在二代产品无法满足需求,部分二代应用领域已转向K5部的情况?
A: K5部放量时间预计在明年Q1末之后开始小量应用。二代产品与一代相比,价格约为一代的三倍,但电能仅提升约4%,目前主要应用于英伟达GPU200、GPU300交换机及Arista等交换机领域,整体用量较小。近期格力维达计划通过设计优化实现材料降阶使用,且未来英伟达可能减少二代产品的使用。
Q: 当前q货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q货需求增长的最快驱动因素来自英伟达。自2023年ChatGPT问世后,英伟达显著增强了对行业更新换代的推动动力,将材料升级周期从以往的四五年缩短至一两年左右。
Q: 马九的应用时点对应到q部预计在明年,但近期q部已开始放量,两者的时间差原因是什么?
A: 目前统计的量约为每月几万米。
Q: 相关产品或业务的需求量在今年四季度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
A: 当前总需求量约为几百米,主要由国内外ASR、交换机终端客户的大量测试需求驱动;后续随着预演推进,需求量可能进一步增大。
Q: 当前一代、二代石英行业的月度需求现状如何?预计明年将达到怎样的量级?
A: 当前行业月度需求持续增加,约为600万平方米/月,产能略高于需求,约700-800万平方米/月,但因各厂商良率差异,实际能否满足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今年第四季度需求将显著增长,主要驱动因素为亚马逊AWS T3项目与谷歌ASIC项目,单项目需求预计达200-300万平方米/月,两项目放量将推动第四季度需求大幅提升。
Q: 亚马逊与谷歌各自200-300万平米/月的需求增量是否会使总需求达到1000万平米/月?
A: 是的,若亚马逊AWS T3项目与谷歌ASIC项目各自200-300万平米/月的需求增量落地,总需求将达到1000万平米/月,可能导致年底价格出现浮动。
Q: 当前需求中二代需求与去布需求的规模分别是多少?
A: 二代需求规模较小,基于向PCB厂商供应CCL的交货量推算,实际需求约15万米。
Q: 二代部当前需求较少是由于需求不足还是供给受限?
A: 供给方面,目前统计有多家厂商可生产二代布,月产能约100万米,产能可满足需求。
Q: 目前二代产品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Q布的供需情况如何?
A: Q布主要由合作的头部企业供应,预计第三季度需求为7-9万米。泰山、张辉、幸越、付利华等企业的产能总和可满足需求,其他未统计企业的订单未纳入考量。
Q: 当前需求中,泰山是否占需求大头?
A: 是的,泰山产能为4万米,在预计第三季度7-9万米的需求中占比最大。
Q: 一代单月600、二代单月15、三代单月接近10的数值是指公司需求还是行业需求?
A: 一代单月600的数值指行业状况。
Q: 一代产品市场需求中,公司的市场份额是否为60%-70%?
A: 一代产品市场需求总量约为800,公司实际采购量接近500,市场份额约为60%多。
Q: 泰山理论上布局石英的时间应晚于非晶硅,但实际供应量更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 泰山供应量更多主要源(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策略方向聚焦,其产能规模较大但普通异步产能占比少,资源集中于粗布、易布、电子机布等易加工产品;二是技术储备支撑,团队拥有前日本公司经验的专业人员,具备相关技术积累。
Q: 某主体能够专注并抓住本轮变化,且技术表现较好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A: 某主体的成功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采取专注策略,聚焦特殊布领域而非普通易布、电子机布等粗加工产品;二是具备技术储备与专业人才支撑;三是持续进行人才、设备等资源投入,并保持明确的战略方向。
Q: 行业是否会通过框架协议或长期协议绑定供应商?
A: 行业会通过此类协议绑定供应商。以LDK一代的布为例,2021年年底与多家布厂签订协议,要求其扩产并承诺无论自身是否有订单均收购其产出,这一举措保障了2023年台光在此领域的快速高市场份额。
Q: 与布厂合作扩产并保障采购的过程中,定价机制如何?是保持稳定价格、随行就市还是存在调价机制?
A: 存在调价机制,但价格浮动幅度较小,通常不超过两位数。
Q: 当前时点基于行业供需关系,预计哪些产品存在提价预期?
A: 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亚马逊T2、T3及谷歌TPU V6等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可能因市场供应紧缺,未签约产品价格存在上涨可能。
Q: 若未来出现价格波动,与公司签约的供应商价格是否会发生波动?
A: 签约供应商价格可能会波动,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0%,目前约定的浮动范围约为2%。
Q: 企业之间的差距除两率外,是否主要体现在电性能方面?该领域技术难点是否较大?企业间差异是否显著?
A: 电性能领域技术难点较大。各企业使用的石英砂纯度相近,关键差异在于石英砂加工成布的过程:纱线表面浆层的退除工艺,以及退浆后涂覆偶联剂的工艺,这两个环节技术重要性高,是企业间技术差异的核心。
Q: 明年下半年马九与马八的出货量占比情况如何?
A: 马九的出货量预计为马八的1/5至2/5。
Q: 关于马九与马八出货量占比的预测,是指明年全年、明年四季度还是明年下半年?
A: 预测针对的是下半年马九起量后的情况,起量前马九的出货量仅为马八的零头。
Q: 马9覆铜板的用量与马8布的用量是否存在差异?
A: 存在差异。以英伟达r系列为例,其单一项目的用料量较GB200或GB300同一系列柜增加约20%。
Q: 英伟达r系列专利柜用量增加20%所指的量是布的量还是覆铜板的量?
A: 指布的量,且布的量与普通买量一致。
Q: 展望2027年,高阶材料的占比预计如何?
A: 2027年,马九的占比将呈现增长趋势。
Q: 2027年高阶马九在马九与马八中的占比能否达到50%?
A: 预计2027年高阶马九占比暂时无法达到50%,预计占比约30%。
Q: 关于2027年马九与马八的占比预估,时间范围是整个2027年还是2027年上半年?
A: 时间范围为整个2027年。马九主要应用于核心交换机,而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在整体交换机中的占比较低,因此马九在交换机领域的占比将逐步增长但不会快速提升。预计2027年马九与马八的占比约为30%。
Q: 低膨胀覆铜板的行业格局与DC店是否存在差异?低膨胀性能优异的覆铜板是否不一定畅销?
A: 低膨胀覆铜板领域主要由日本企业主导,其产品主要应用于计算或存储领域,主要厂商包括resonic、战令瓦斯及Tom。
Q: 该低膨胀材料是否值得看好?当前国内企业在该材料领域的出货市占率情况如何?
A: 看好该低膨胀材料。该材料主要应用于芯片封装领域,与普通PCB用低介电材料属于不同领域。目前国内企业在该材料领域的整体市占率极低,市场主要由日本企业主导。
Q: 是否会将该项目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心进行开拓?
A: 会。自6月起,森林瓦斯的胶西交货周期延长至8周以上,国内企业因此寻求导入国内材料,形成发展机会。公司正与部分步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开拓该领域。
Q: 当前低膨胀布行业需求情况如何?国内主要的供应企业有哪些?
A: 低膨胀布行业需求远大于现有产能。当前产能主要由日本日东纺主导,其市场份额超90%,月产能约30万米,2023年产能约300万米。国内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包括泰山、宏和、富桥、台波,日本企业如朝日也在布局该领域。行业发展趋势被普遍看好,但核心竞争点在于布料资源获取。
Q: 国内低膨胀布领域工艺方面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否为泰山玻纤?
A: 目前泰山玻纤在低膨胀布领域积极性较高且扩产计划显著,当前产能约两三万米,预计年底产能达20万米,2025年目标接近100万米,但实际产出受良率问题限制。
Q: 相关领域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否显著?
A: 相关领域企业间差距显著。米淘宝拥有专利技术,其产品具有较低的CTE和较高的模量,而其他企业在CTE相近时模量表现较弱。对于大尺寸芯片,封装或贴装过程中对翘曲控制要求极高,高价值芯片若翘曲超标将直接报废,因此CTE和模量是关键性能指标。目前国内企业在该领域表现最优。
Q: 除泰山外,其他企业的低膨胀材料认证进展及产能进展如何?
A: 其他企业中,红河当前产能为200米;日本Unitika产能为2万米;台玻、福桥、沙飞等企业亦有布局。目前行业总产能较低,各企业产能基本在500米以内。
Q: 当前各厂商产品品质大致如何排序?
A: 品质排序方面,自装房居首;红河的CPE产品表现尚可,但模量略低;泰山的PT指标从3.2 ppm/℃改进至2.8 ppm/℃,与日东纺持平,且技术改进速度较快,综合表现更受认可。
Q: 台波与富桥当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A: 富桥进展相对滞后,目前已获取布料并处于评价阶段,预计8月底完成;台波刚收到样品,需进行测试,预计9月底完成。
Q: 如何判断CTE需求目前阶段及明年的单月需求展望?
A: CTE单月需求量较大,主要因各厂商积极研发ASIC、CPU、GPU及存储等纳米级芯片,在irswo动力驱动下,预计需求年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以上。
Q: CTE在除GPU、CPU等大芯片外的智能终端等其他领域的拓展目前进展如何?
A: CTE在其他领域的拓展已与多类客户展开合作:AI服务器领域采用混压方案,中间十层使用低膨胀布,外层用M9材料传输高速信号,以提升PCB刚性、平整性及SMT贴装CPU/GPU的良率;光模块领域,华为、中兴已应用该技术,其中华为预演接近完成,计划明年起量,全球第一光模块厂商旭创也针对302T高峰论坛采用该方案;存储及PCB主板领域,三星、美光在DDR6对压设计中测试低CT材料以控制翘曲;苹果部分小项目有应用但规模较小。
Q: CPE值是越接近芯片的热膨胀系数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A: CPE值与芯片的热膨胀系数越趋近越好。
Q: CPE值在3.2与2.8之间时,是否不一定要做得更低?
A: CPE值需与芯片匹配,今年目标是做得更低。芯片含硅,其CD数据约为2.8,过低可能不可行。
Q: GD300中二代材料在部分部位的使用量是否会增加?例如当前GB200中switch tray已使用部分二代材料,GD300中该材料用量占比是否会上升?
A: 当前GD300中二代材料用量占比呈上升趋势,但未来若英伟达方案测试成功,二代材料使用量可能减少。英伟达正针对设备中的两种交换机进行返厂测试,计划将材料从马8树脂+LDK二代布降阶为马7N树脂+LDK一代布,若测试通过并完成设计变更,其产品中二代材料使用量将减少。
Q: GD300中二代产品用量占比是否上升目前是否仍处于测试阶段且未确定?
A: 若该方向研发未成功,GD300中二代产品用量占比仍会提升。
Q: GB200中switch使用二代库的比例是多少?
A: GB200机柜包含18层计算盘,其中9层为efinity版switch,3层为backroom switch,两者合计占比约为1/3。
Q: Switch Tree 中是否全部使用二代产品,还是部分使用?
A: Switch Tree 采用混压方式,部分电源层使用 M2 材料进行混压。
Q: switch tree 是全部采用二代材料,还是部分采用?
A: switch tree 采用混压方式,部分电源层使用 m two 材料进行混压。
Q: Switch Tree 是否全部采用二代材料,还是部分采用?
A: Switch Tree 采用混压工艺,部分电源层使用 M Two 材料混压。
Q: 理论上s给芯片性能稍弱的情况下,是否使用了更优材料,但实际各环节表现更慢的原因是什么?
A: 该问题基于相同算力的前提,理论上ASIC材料等级应高于英伟达,但当前ASIC在专利技术上弱于英伟达,且英伟达GPU算力已遥遥领先。若要达到与英伟达相同算力,需使用更多ASIC芯片;同时ASIC架构带宽低于英伟达,导致同期材料等级弱于英伟达。因此,尽管ASIC整体成本更低,但需通过增加芯片数量弥补性能差距,故实际各环节表现更慢。
Q: 下订单时的单号确定思路是怎样的?例如如何根据明日产出量对应所需铜板数量及单号?
A: 下订单的单号确定主要基于终端客户提供的项目时间分配信息,包括项目周期内各季度、月度的设备需求,结合PCB的层数、结构等参数计算具体需求量。
Q: 英伟达每张卡使用的覆铜板用量是否有具体数据?
A: 不同代产品用量存在差异。以GB200为例,其主要由computetry和switch两部分组成,其中computetry采用5+5+10+5的五阶HDI结构,单张PCB面积为1.2平米/8;switch部分(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同理计算。经测算,NV72算力柜在100% PCB良率情况下,单柜覆铜板需求约为115米。此外,亚马逊等层数更高的产品需求会更多。
Q: 115米的覆铜板对应的上游布用量是多少?
A: 该计算结果即为115米的布,基于NV72专利柜的结构及架构,在100% PCB良率条件下得出。
Q: GB300及Rubin机柜对应的单号是否有更新?
A: 目前Rubin机柜单号尚未确定。其相关测试正处于compute trade阶段,该阶段复杂度高于现有五阶结构,涉及七阶以上结构的方案验证,包括纯M9层级、M9加低膨胀布搭配、其他混压等多种架构,当前已测试数十个方案,仍未最终定案。
Q: Robin的技术方案中,哪类方案更可能成为主流?
A: 基于对对方关注点的了解,M9加LCD的搭配成为主流的概率较高。
Q: M9是否已确定采用q布技术方案?
A: M9采用q布技术方案已确定。
Q: 若下游客户希望降低成本,是否会考虑使用二代布作为K5布或石英布的替代方案?
A: 使用二代布替代K5布或石英布的概率较低,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二代布性能与石英布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国内部分客户正采用F9树脂加一代布的方案,该方案性能与M8加二代布相同但成本更低,若此方案成功,二代布用量可能下降。
Q: 明年下半年麻九材料的占比情况如何?马九与马八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A: 明年下半年麻九材料占比不到20%,马九与马八的比例为1/5。
Q: 马八、马九材料占比预计明年下半年约为1/6,后年提升至30%,若折算为布,其销量占比是否会更高?布的结构如何?
A: 原比例为数量占比,未考虑价格因素,因此布的销量占比与材料占比相近。
Q: 下游是否不存在完全不替代二代的情况?当前是否主要是福同班企业在积极测试?
A: 行业内企业均在积极测试,例如华为对全球M9产品进行测试,每家企业测试量可观。
Q: 短期测试量被放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界定从测试阶段转为正式供应的标准?
A: 短期测试量放大主要因头部客户对产品进行全面测试,涉及多家供应商参与测试,形成一定规模的测试需求。判断是否进入供应阶段并非依据体量,而是根据项目所处阶段:包括材料测试、项目预演、EVT、DVT、PVT等阶段,当项目进入PPT阶段时,即视为开始有量供应。
Q: 低膨胀系数2.8与3.2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当前国内能够实现低膨胀系数2.8的企业有哪些?泰山(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部先是否已实现该技术?
A: 泰山部先已实现低膨胀系数2.8的技术,目前正处于评估阶段。
Q: 低膨胀系数与3以上膨胀系数产品的价格差异是否显著?
A: 2.8与3.2膨胀系数产品的价格相近,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基本一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