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余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6月30日至7月4日,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是袁隆平工作的第一站,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时,深入大足区投身土改工作,与村民朝夕相处三个多月。
在袁隆平团队支持下,大足当地已建成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发展“稻+”产业,形成集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旅文商融合生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据介绍,当地利用现代科技,建成300亩水稻试验基地和4200亩稻虾种养基地。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
“从精准插秧的现代农业技术,到农旅融合的产业创新,每一步都凝结着科技与智慧。”在稻田边,水稻专家张长伟教授为实践团同学们现场讲解彩色水稻选育、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要点。
30日下午,实践团与拾万镇政府召开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拾万镇副镇长王地以长虹村与袁隆平先生的深厚渊源为切入点,为大家介绍了长虹村水稻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也坦陈了长虹村目前面临的“稻+虾”模式瓶颈、五彩稻田部分品种显色不理想、稻米品质有待提升等难题。
实践团同学们讲述了他们在课堂、实验室、田间地头的农科学习实践,表示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袁隆平学的志向,学好农科知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
7月1日清晨,实践团成员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实践,与当地村民并肩站在水田间对五彩稻田的晚稻品种进行拔苗移栽工作。他们卷起裤管,赤脚踩入泥水中,边劳动边聊天,将国家农业政策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乡土话”,讲给乡亲们听。
7月2日下午,实践团在长虹村“和美小院”开展支教活动,通过德育课堂,向当地儿童讲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农业科技兴趣。在长虹村下乡期间,实践团还开展了反诈宣传、乡村振兴走访调研、乡村振兴人才专访、非遗参观体验等活动。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下一篇:轩辕剑3外传天之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