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号
近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文化东城”会客厅2025年第六期活动,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北京的市井文化与人文精神”主题进行分享,为东城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讲座通过“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同步直播,吸引逾11.5万观众线上观看。
千年文脉构筑城市哲学
北京中轴线,从南端永定门的静驻守望,到北端钟鼓楼的悠扬钟声,它贯穿北京城区的中心,是北京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择中而立,守中尚和”城市哲学的直观空间呈现。讲座上,从元大都的中轴对称格局初露雏形,到明清紫禁城“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于丹教授讲授了北京城建史中蕴含的哲学意蕴,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始终贯穿着“中正和合”的东方智慧,北京中轴线上的很多文化遗产都能体现出时间中的节奏感和空间中的秩序感。
胡同肌理承载京味文化
纵横交错的胡同、星罗棋布的四合院,是北京市井文化的灵魂,更是东城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与生活场域。东城区汇聚了如南锣鼓巷、史家胡同、帽儿胡同等大量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的胡同资源。于丹教授的介绍,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了北京胡同生活的历史脉络、市井百态。这些老城胡同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容器,更是京味文化代代相传的核心载体。在名家作品对北京的经典描写片段中,听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充满烟火气与人文情怀的老北京,胡同街巷的晨昏笑语、四合院中的家长里短,化作鲜活可感的生活图景。这种融于日常生活的“天人合一”,是北京市井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底蕴,是其历经沧桑而魅力不减的灵魂所在。
文学记忆传承人文情怀
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的核心区域,东城区坐拥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这些珍贵的遗产,共同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底蕴。从郁达夫《故都的秋》、周作人《北平的春天》看文人笔下北京老城的四季更迭,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温情回望到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浓烈乡愁,于丹教授用其渊博的知识底蕴与生动的讲述风格,融入当代视角,让参与的市民朋友感受到了文人墨客对北京深切眷恋与人文情怀,唤醒了人们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共鸣,让千年文脉在古今对话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她强调,“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将传统文化‘文而化之’,‘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东城区深入践行“崇文争先”理念,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城市更新、治理创新和发展焕新,“左祖右社”再现历史风采,南锣鼓巷更新胡同风貌,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延续文化记忆,钟鼓楼不断擦亮“中国时间”文化品牌,“中轴线上”、古建艺术季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融合、创新转化,在千年后的今天得以熠熠生辉。此次活动以北京的市井文化与人文精神为核心主题,既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为当代人提供传统文脉的滋养,也展现了东城区在老城保护与创新发展道路上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下一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还将深耕古都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文化东城”会客厅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持续擦亮特色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推动传统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助力东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