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在我的家乡扫荡,他们杀老人、杀妇女、杀儿童,干尽了坏事。”6月30日,在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家里,98岁的抗战老战士赵洪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抗战经历。虽然年近百岁记忆力有些衰退,但聊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征战岁月,老人依旧刻骨铭心,声音洪亮。
赵洪河老人15岁加入革命队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百余场解放战争的战斗,战争路线从山东到河南、安徽、湖北等,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当过战士、卫生员,赵爷爷用战场上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用鲜血换来的。
赵洪河老战士“中国人怎么能受日本人的欺负?!我们敢冲敢打不怕牺牲”
1928年出生在山东阳谷县一个小村庄的赵洪河,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清乡扫荡、残害百姓的暴行。
“日本鬼子三天两头到我们村子里来扫荡,把老百姓的牛、羊、鸡都抢走。”赵洪河告诉记者,他们村子离县城比较近,日本人经常进村扫荡,“我们就躲在草垛后面,或者地道里。”赵爷爷还记得,村里有一个老人,因为语言不通不明白日寇的要求,就被鬼子暴揍,险些丧命。而在离县城较远的村庄,日本人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连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非常残忍。
15岁时,赵洪河下定决心,参加了八路军,“打鬼子去!”由于经济困难,部队装备稀缺,他分配到一把步枪和三发子弹,“因为年龄小,政委让我跟着老战士学吹号,学习包扎、抢救伤员,于是,我当上了卫生员。”
赵洪河说,他也经常跟随部队“打游击”,“我们在村里的岔路口,用砖头做记号,把鬼子引过去后再甩手榴弹。”赵洪河说,扔了手榴弹大家就撤退,打的就是游击战“十六字诀”战术,但有时候手榴弹没有爆炸,鬼子转身追上来,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可谓九死一生。
“中国人怎么能受日本人的欺负?!我们敢冲敢打不怕牺牲。”赵洪河声音响亮地说。
“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今天,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1945年7月,阳谷战役打响前,赵洪河被派往阳谷县城侦察敌人驻扎方位。“在县城西北角,我发现了日军和日伪军的营地。”赵洪河回忆道,发现敌人后,他假装去邮电所送信躲过了盘查,把情报带回了部队。
“政委告诉我,‘小鬼,今天要解放你们县城,你要把药品、绷带准备好。’”赵洪河清楚地记得,阳谷战役打了七天七夜,雨也下了那么久,他跟随部队步行20多里走到了阳谷县城。“那时我们的队伍没有大炮,只有老式步枪。”赵洪河说,攻打阳谷县城那天,他们利用之前修好的地道,用棺材装上火药埋在护城墙下方,全部点燃后,大家冲出去和日本鬼子对抗,“就这样,我们靠着简陋装备打败了日本鬼子。”
抗战经历在赵洪河的身上留下了不少的印迹,他两边脸颊、小腿和后背,都有炮弹爆炸留下的伤痕,“我很幸运,只受了轻伤,但很多战友,却永远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说到这里,赵洪河低头停顿了一会后,抬起头来喃喃自语:“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今天,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而在赵洪河的胸前,闪耀着历史的荣光: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每一枚勋章,都铭刻着一场浴血之战,伤痕与勋章,勾勒出这位老战士壮烈而辉煌的战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