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烈飞 著
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幽燕大地上历经了无数的战争,而战争的硝烟只能从文献记载中去寻觅,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是安宁的古寺和与之伴生的苍松古柏。有些朋友也许不明白战争与宗教寺院的关系,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普通百姓需要寄托精神上的无奈;而作为战争的主导者,统治阶级也希望用精神上的寄托来转移现实中人民的苦难和悲愤,宗教寺院便油然而生。
据说北京最早的寺庙建于晋代。北京有句老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足以看出潭柘寺的地位。京西潭柘山属太行山脉,山峦起伏,有九峰连珠,山上树木茂盛,尤以柘树最多。西晋时,潭柘山宝珠峰下出现了第一座寺院——嘉福寺,寺后有泉,潴汇成潭,寺周环生柘树,郁郁数千章。嘉福寺即因深潭、柘树而又称潭柘寺,一直有“京西第一名刹”之称。唐武则天年间,寺院扩建改名为龙泉寺,到了辽代改名为大万寿寺,香火尤为旺盛。然而,到了明代又恢复了最初的名字——嘉福寺,不难看出该寺的每一个名字都与一个时代密切相关。
对于寺院的起源,也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潭柘寺不可能建于西晋。那么“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北京城的许多代表性建筑都有潭柘寺的影子,明清故宫最显赫的太和殿,据说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这两座建筑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不同的是太和殿更高大一些而已。据说,这是因为明代修建北京城的设计师姚广孝曾在潭柘寺隐居修行,寺内建筑给了他许多建造北京城的灵感。
从唐初开始,佛教成为北京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唐代,北京这个地方属于幽州,“安史之乱”始发于此,而唐代所建的寺庙非常多,至今,许多有影响力的寺庙都可以追溯到唐代。
辽代,燕京僧居佛寺冠于北方,大的寺院就有36座,中小寺院不计其数。燕京佛教兴旺与辽代本身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直接关系。辽太祖、太宗几代当权者连年鏖战不已,而燕京地处战争前沿,人民首被其患。辽代统治者不得不大力提倡佛教,以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加之辽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人民接受佛教比学习儒学更容易。这些原因结合起来,造成燕京佛教的大发展,朝廷不仅大力提倡佛教,大建寺院,大做佛事,有的皇帝还亲自讲经,许多寺院就是在皇家直接支持下兴建起来的。
开凿石窟、刻写佛经,是让佛教得以长期流传的途径之一,这些重要遗存也让当今世人能够体会到当年佛教的兴盛。北京隋唐佛教文化遗存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房山云居寺及所在的石经山。
隋唐至辽,云居寺所在地为幽州、涿郡、范阳所辖,准确创建年代已经无考。云居寺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寺名以寺周围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追溯寺庙的历史,要到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8年),幽州智泉寺(位于今北京西城法源寺附近)寺僧静琬云游到白带山(后改称石经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就此停留下来,又发现这里盛产可以镌刻佛经的青石板和大理石,便心生镌刻之念,利用这里的石材,把能够搜集到的佛经刊刻保存。一代代僧人不停地传刻,并将这些刻好后的佛经藏在白带山的山洞中。 (3)